《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摘录汇总与读书笔记

《少有人走的路:心智成熟的旅程》摘录汇总与读书笔记

image.png

什么是 “无条件而又有理智的爱 ”呢 ?我认为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科特 ·派克 ,在他所写的一本畅销书 《少有人走的路 》里面有一段话值得借鉴 。他说 : “真正的爱 ,不是单纯的给予 ,还包括适当的拒绝 ,及时的赞美 ,得体的批评 ,恰当的争论 ,必要的鼓励和有效的监督 。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 : “你不解决问题 ,你就会成为问题 。 ”它告诉了我 ,面对当前的问题不要逃跑 ,主动去解决它 ,人们才能够得到学习和成长 。
人可以拒绝任何东西 ,但绝对不可以拒绝成熟 。拒绝成熟 ,实际上就是在规避问题 、逃避痛苦 。规避问题和逃避痛苦的趋向 ,是人类心理疾病的根源 ,不及时处理 ,你就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 ,承受更大的痛苦 。 ——《少有人走的路 》

一、自律与延迟满足

犹记得读高中时,语文老师“老高哩”就跟我们说过,要学会延迟满足。十多年年过去了,依然没有学会,还是要继续努力。

所谓自律 ,就是主动要求自己以积极的态度去承受痛苦 ,解决问题 。自律有四个原则 :推迟满足感 、承担责任 、忠于事实 、保持平衡 。
推迟满足感 ,就是不贪图暂时的安逸 ,先苦后甜 ,重新设置人生快乐与痛苦的次序 :
首先 ,面对问题并感受痛苦 ;然后 ,解决问题并享受更大的快乐 。
在充满问题和痛苦的人生中 ,推迟满足感是唯一可行的生活方式 。

人们不愿推迟满足感的心理 。前面已经说过 ,直面问题会使人感觉痛苦 。问题通常不可能自行消失 ,若不解决 ,就会永远存在 ,阻碍心智的成熟 。我们都有过这样的体验 :问题降临时 ,势必带来程度不同的痛苦 。尽可能早地面对问题 ,意味着把满足感向后推迟 ,放弃暂时的安逸或是程度较轻的痛苦 ,去体验程度较大的痛苦 ,这才是对待问题和痛苦最明智的办法 。现在承受痛苦 ,将来就可能获得更大的满足感 ;而现在不谋求解决问题 ,将来的痛苦会更大 ,延续的时间也更长 。

和菜头有一篇文章,正好能作为例子证明这个道理。
为什么我没有游戏成瘾?

我有整套的VR,电脑上有Steam,上周我还玩了几个小时的《文明》。但是,我并没有游戏瘾,也不会通宵达旦地玩游戏。
因为我老了。
老了不是没有了瘾,没有了欲望,而是学会了如何与自己的欲望相处。狼依然是狼,依然要吃肉,不同之处在于老狼变成了耐心的狼先生。我明白一点,人越长大,维持对生活的兴趣和热爱就越困难。想要毁掉自己在游戏里获得了乐趣,最快当的方法莫过于无限地供给,连续玩上三天三夜之后,再好玩的游戏自己也一定会放弃。耐心的狼先生一小口一小口慢慢咬,最后却能吃掉比自己身体更大的猎物。不像那些小狼崽子,吃得惊天动地,狼狼侧目,最后并没有吃掉多少,却背上了贪吃的恶名。
可惜的是,想明白这样的道理需要时间,明白了这样的道理之后,能够如同吃饭饮水一般运用到生活中去,需要更多的时间。

虽说自律过头,太过压抑和勉强自己,不释放自己的天性也不好。懒惰是很容易的,自律需要以自我价值的承认为基础,第一次听说,值得反思。首先承认自我是有价值,然后好好珍惜,去做更好的自己,逐渐养成自律。

对自我价值的认可是自律的基础 ,因为当一个人觉得自己很有价值时 ,就会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来照顾自己 。自律是自我照顾 ,自我珍惜 ,而不是自暴自弃 。既然我们讨论的是推迟满足感和规划时间 ,就让我们以时间为例 。如果我们认为自己很有价值 ,就会认为我们的时间也很有价值 ,如此有价值的时间必须要加以善用 。

二、父母采取怎样的教育方式才合适?

新手父母的不容易,在于很多人其实自己并没有做好准备。自己还没完全成长为一个负责任的大人。

1、负责任的大人

父母自己不遵守自律的原则 ,就不可能成为孩子的榜样 ,只会成为反面教材 。

在稚嫩的孩子心中 ,父母就是他们的上帝 ,神圣而威严 。孩子缺乏其他的模仿对象 ,自然会把父母处理问题的方式全盘接受下来 。如果父母懂得自律 、自制和自尊 ,生活井然有序 ,孩子就会把这样的生活视为理所当然 。而如果父母的生活混乱不堪 ,一塌糊涂 ,孩子也会照单全收。

不愿去调查问题的本质 ,也不考虑什么样的教育方式才算适合 。父母习惯用严厉的体罚教训孩子 ,本质上不是教育 ,而是发泄自己心中的怨气和不满 。聪明的父母决不会这样做 。问题发生之前 ,他们就愿意花时间了解孩子 ,对症下药地教育孩子 。他们会用恰当的敦促 、鼓励和表扬 ,以及必要的警告和责备 ,来巧妙地引导孩子的发展方向 ,教他们学习自律 。他们会认真观察孩子的言行举止 ,从孩子吃蛋糕 、做功课 、撒谎 、欺骗 、逃避责任等行为中 ,及时发现问题 ;他们也会倾听孩子的心声 。在对孩子的管教上 ,他们知道什么时候该紧 ,什么时候该松 ,什么时候该表扬 ,什么时候该批评 。他们给孩子讲有意义的故事 ,用小小的亲吻 、拥抱和爱抚 ,用小小的警告和批评 ,就能及时纠正孩子的问题 ,使问题消失于无形 。

父母可以帮助孩子走向心智成熟。在孩子慢慢长大的过程中,父母拥有成千上万次教育孩子的机会。面对这样的机会,你是勇于承担起父母的责任,还是推卸责任呢?对这种机会的把握需要父母保持敏感,了解孩子的需要,主动投入爱、时间和精力,甚至是承受痛苦,这个过程本身就是父母为孩子的成长应该承担的责任。

2、仔细研究与能力迁移

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很多细分专业领域知识不了解,也很正常。但实际上,掌握一定能力与方法的人,愿意花点时间仔细研究一下,还是能了解个大概情况的。

我的专业与机械无关 。我既没有机械专业知识 ,也不愿解决机械问题 。大多数情况下 ,我宁愿求助于修理工 ,替我解决这些问题 。我现在知道 ,这完全是我自己的选择 ,而不是基因有什么缺陷 。我相信 ,除非存在智力障碍 ,不然只要花时间学习 ,就没什么问题解决不了 。许多人都没有付出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去解决知识 、社交 、心理方面的问题 ——就像我对待机械问题的态度一样 。在得到启发之前 ,假如那天我缺乏耐心 ,或许就会把脑袋伸到汽车仪表板下 ,胡乱扯几根线头 ,见没有效果就耸耸肩 、摊摊手说 : “对不起 ,我搞不清楚是怎么回事 ,我想我没办法帮你的忙 。 ”许多人处理问题不都是采取这样的态度吗 ?

如果孩子的情绪出现异常 ,或者家庭教育出现问题 ,她很快就会觉察到 ,但她通常只会根据大脑的即兴反应 ,随意动用家长权威 。例如强迫孩子多吃早点 ,或是提前就寝等等 。根本不管这样的决定是否有助于问题的解决 。实在没有办法时 ,她就会向我求助 ,懊恼地对我说 : “我拿他们一点儿办法也没有 ,我该怎么办呢 ? ”这位女士头脑聪明 ,只要在工作上不再推诿塞责 ,就能表现出极强的能力 ,但在解决家庭矛盾上 ,她立刻就成了智力低下的人 。

三、承担责任

1、责任感

求助于心理医生的大多数人,所患的不是神经官能症,就是人格失调症。它们都是责任感出现问题所致,但表现症状却彼此相反:神经官能症患者为自己强加责任,人格失调症患者则不愿承担原本属于自己的责任。与外界发生矛盾时,神经官能症患者认为错在自己,人格失调症患者则把错误归咎于旁人。

神经官能症患者常常把“我本来可以”、“我或许应该”、“我本不应该”挂在嘴边。不管做什么事,他们都觉得自己能力不及他人,不够资格,因而缺少勇气和个性,总是做出错误的判断。人格失调症患者则常常说“我不能”、“我不可能”、“我不得不”,似乎他们根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他们的行为完全是迫于外界压力的无奈之举。他们缺少自主判断和承担责任的能力。

不少人兼具神经官能症和人格失调症,统称为“人格神经官能症”。在某些问题上,他们把别人的责任揽到自己身上,内心充满内疚感;而在另一些问题上,他们却拒绝相信责任在于自己。治疗这样的患者时,需要首先治愈神经官能症,让患者对治疗树立信心,进而接受医生的建议,纠正不愿承担责任的心理,消除人格失调的根源

上世纪60年代,美国黑人作家埃尔德里奇·克里佛的一句话:“你不能解决问题,你就会成为问题。”其实,这句话是对所有人说的。

2、承担个人责任才能获取自由

我的时间是我的责任 。是我 ,只有我 ,能决定怎么安排和利用我的时间 。是我自己想比其他同事花更多时间治疗患者 ,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我应该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 。
我的负担沉重 ,并不是命运造成的结果 ,不是这份职业本身的残酷 ,也不是上司的压榨逼迫 ,而是我自己选择的方式 。同事们选择了和我不同的工作方式 ,我就心怀不满 ,这实在毫无道理 ,因为我完全可以像他们那样安排时间 。

为个人行为承担责任 ,难处在于它会带来痛苦 ,而我们却想要躲开这种痛苦 。

埃里克 ·弗洛姆把他讨论纳粹主义和集权主义的专著命名为 《逃避自由 》 ,可谓恰如其分 。为了躲开责任带来的痛苦 ,数不清的人甘愿放弃权力 ,实则是在逃避自由 。

希尔德 ·布鲁茨博士在她的 《心理学研究 》前言部分解释了一般人寻求心理治疗的原因 : “他们都面临一个共同的问题 ——感觉自己不能够 ‘应付 ’或者改变现状 ,因此产生恐惧 、无助感和自我怀疑 。 ”大多数患者力不从心的根源 ,在于他们总想逃避自由 ,不去为自己的问题 、自己的生活承担责任 。他们感到乏力 ,是因为他们放弃了自己的力量 。如果得到治疗 ,他们就会知道 ,作为成年人 ,他们一生都充满选择和决定的机会 。接受这一事实 ,就会变成自由的人 ;无法接受这种事实 ,就会永远觉得自己是个牺牲品 。

四、世界观的构建

我们对现实的观念就像是一张地图 ,凭借这张地图 ,我们才能了解人生的地形 、地貌和沟壑 ,指引自己的道路 。如果地图准确无误 ,我们就能确定自己的位置 ,知道自己要到什么地方 ,怎样到达那里 ;如果地图信息失真 ,漏洞百出 ,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道理很明显 ,但多数人仍然漠视事实 。通向事实的道路并不平坦 ,我们出生时 ,并不是带着地图来到世界的 。为了在人生的旅途上顺利行进 ,我们需要努力绘制自己的地图 。我们的努力程度越高 ,对事实的认识越清楚 ,地图的准确性就越高 。但是很多人不愿意付出这种努力 ,他们对认识事实缺乏兴趣 ,故步自封 。有的人一过完青春期 ,就放弃了绘制地图 。他们的地图狭小 、模糊 、粗略而又肤浅 ,从而导致对现实的认知过于狭隘和偏激 。大多数人过了中年 ,就自认为地图完美无缺 ,世界观没有任何瑕疵 ,甚至自以为神圣不可侵犯 ,而对新的信息和资讯缺乏兴趣 。只有极少数幸运者能继续努力 ,他们不停地探索 、扩大和更新自己对于世界的认识 ,直到生命终结 。

蔡康永说过类似的话,十几岁时不去学游泳,等二十多岁跟朋友一起出去玩,只能说我不会哎。
不管是兴趣爱好,还是读书增长见识,亦或者体验人生百态,希望自己能够以一种谦卑又富有好奇心的态度,去不断尝试学习成长与提高。

人生苦短 ,我们只想一帆风顺 。我们由儿童成长为青年人 、中年人乃至老年人 ,付出了不懈的努力 ,才绘成了现在这幅关于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地图 ,似乎各方面都完美无缺 。一旦新的信息与过去的观念发生冲突 ,需要对地图大幅度修正 ,我们就会感到恐惧 ,宁可对新的信息视而不见 。我们的态度也变得相当奇特 ——不仅抗拒新的信息 ,甚至指责新的信息混淆是非 ,说它们是异端邪说 。我们想控制周围的一切 ,使之完全符合我们的地图 。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 ,去捍卫陈腐的观念 ,其消耗的时间和精力远比修订地图本身多得多 ,这是多么可悲的事情啊 !

五、正面接受现实

逃避现实的痛苦是人类的天性 ,只有通过自律 ,我们才能逐渐克服现实的痛苦 ,及时修改自己的地图 ,逐步成长 。我们必须忠于事实 ,尽管这会带来暂时的痛苦 ,但远比沉湎于虚假的舒适中要好 。我们必须忍受暂时的不适感 ,追求事实而不是假象 ,并承受这一过程的痛苦 。要让心灵获得成长 ,心智走向成熟 ,就要竭尽全力 ,不惜一切代价 ,完全忠于事实。

在日常交往中 ,我们有时要开诚布公 ,有时则要抑制倾吐想法和感觉的欲望 。那么 ,怎样做才不致违背忠于事实的自律精神呢 ?我们应该采取如下原则 :
首先 ,永远不要说假话 ,避免黑色谎言 ;其次 ,要牢牢记住 ,除非是迫不得已 ,或者出于重大道德因素的考虑 ,否则 ,不说出全部真相就等于说谎 ;第三 ,不可因个人自私自利的欲望 ,例如满足权力欲 、刻意讨上司的欢心 、逃避修订心灵地图的挑战等等 ,而将部分真相隐瞒下来 ;第四 ,只有在对对方确有好处的情况下 ,才能有选择地隐瞒部分真相 ;第五 ,尽可能忠实地评估对方的需要 。这是一件极为复杂的工作 ,只有以真爱为出发点 ,才能做出恰当的评判和选择 ;第六 ,评估的要领在于 ,对方能否借助我们提供的事实获得心灵的成长 。最后一点需要铭记在心的是 ,我们通常会低估而不是高估别人运用事实使心灵获得成长的能力。

“中年危机 ” ,是人生面临的诸多危机之一 。 3 0年前 ,心理学家埃里克 ·艾瑞克森曾列举出人生各阶段的八种危机 。只有放弃旧的 、过时的观念和习惯 ,才能渡过危机 ,顺利进入人生的下一阶段 。不少人不敢面对现实 ,或者无法放弃早已过时的东西 ,所以无法克服心理和精神的危机 ,只能止步不前 ,不能享受到新生带来的欢悦 ,也不能顺利地进入更加成熟的心智发展阶段 。

按照人生危机发生的时间次序 ,简单归纳我们在各阶段需要放弃的东西 :无需对外界要求作出回应的婴儿状态无所不能的幻觉完全占有 (包括性方面 )父亲或母亲 (或二者 )的欲望童年的依赖感自己心中被扭曲了的父母形象青春期的自以为拥有无穷潜力的感觉无拘无束的自由青年时期的灵巧与活力青春的性吸引力长生不老的空想。

对子女的权威,各种各样暂时性的权力,身体永远健康最后 ,自我以及生命本身总体说来 ,这些就是我们在人生过程中必须放弃的生活环境 、个人欲望和处世态度 。放弃这些的过程就是心智完美成长的过程 。

六、真正的爱

在此,我冒昧地给所有爱的种类,下一个相对完整的定义——尽管我深知这样的定义不可能完美无缺。我的定义是:爱,是为了促进自己和他人心智成熟,而不断拓展自我界限,实现自我完善的一种意愿。

首先,爱与非爱最显著的区别之一,就在于当事人意识和潜意识中的目标是否一致。如果不一致,就不是真正的爱。其次,爱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爱,意味着心灵的不断成长和心智的不断成熟。爱在帮助别人进步和成长的同时,也会拓展自己的心灵,使自我更加成熟。换言之,我们付出的爱,不仅能让他人的心智成熟,同样也能使自己获益。第三,真正意义上的爱,既是爱自己,也是爱他人。爱,可以让自己和他人都获得成长。不爱自己的人,绝不可能去爱别人。

1、坠入情网只是幻觉

在某种意义上 ,坠入情网是情感和心灵的一种退化 。与心爱的人结合在一起 ,跟童年时与父母相伴的记忆彼此呼应 ,让我们仿佛又体验到幼年时无所不能的快感 ,又感觉到自己强大有力 ,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我们实现愿望 。我们感觉爱无比强大 ,能够征服一切 ,前途无限光明 。但我们没有意识到 ,这样的感觉是虚幻的 ,常常与现实脱节 。这种感觉就像一个两岁大的幼儿 ,自认为能称霸世界一样不可理喻 。

坠入情网并不是真正的爱 ,只不过是爱的一种幻觉而已 。情侣只有在脱离情网之后 ,才能够真正相爱 。真爱的基础不是恋爱 ,甚至没有恋爱的感觉 ,也无须以之为基础 。我在本章开头给爱下了定义 ,根据定义可以确知 ,坠入情网算不上真正的爱 ,原因如下 :
坠入情网并不是自我界限的扩展 ,而是自我界限部分地暂时性地崩溃 。扩展自我界限需要付出足够的努力 ,坠入情网却无须努力 。当最初的激情褪去时 ,自我界限必然恢复原状 ,留下的只有失落和幻灭 ,心灵绝不会因此成长 。只有真正的爱 ,才能让自我界限得到扩展 ,让心灵得到成长和完善 ,而且不再恢复原状 ,这是坠入情网无法实现的结果 。坠入情网唯一的作用是消除寂寞 ,而不是有目的地促进心灵的成长 。即使经过婚姻 ,使这一功用延长 ,也无助于心智的成熟 。一旦坠入情网 ,我们便会以为自己生活在了幸福的巅峰 ,以为人生无与伦比 ,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境界 。在我们眼中 ,对方近乎十全十美 ,虽然有缺点和毛病 ,那也算不上什么 ,甚至只会提升其价值 ,增加对方在我们眼中的魅力 。在这种时候 ,我们会觉得心智成熟与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当前的满足感 。我们忘记了一个事实 :我们和爱人的心智其实都还不完善 ,需要更多的滋养。

恋爱或性却有可能成为真爱的开始 ,因为恋爱和性爱造成的自我界限的暂时消失 ,可以使我们对对方做出承诺 ,而在履行承诺的过程中 ,真正的爱便可能产生 。由于我们提前品尝到了自我界限消失后的滋味 ——即幻想中神秘的爱的感觉 ,所以在激情过后 ,我们仍醉心于那种美好的感觉 ,这种感觉会成为一个诱因 ,引发我们去追求真爱 。坠入情网本身并不是爱 ,但它却是爱的神秘架构中最重要的一环 。
所谓消极性依赖 ,是指患者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 ,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

2、真正的爱

“仅仅把得到别人的爱当成最高目标 ,你就不可能获得成功 。想让别人真正爱你 ,只有让自己成为值得爱的人 。满脑子想的只是消极接受别人的爱 ,就不可能成为值得爱的人 。 ”

由于真正的爱是一种扩展自我的体验 ,所以 ,它与自我界限密切相关 。在爱的过程中 ,我们感觉自己的灵魂无限延伸 ,奔向心爱的对象 。我们渴望给对方滋养 ,希望对方能够成长 。被自我界限之外的对象吸引 ,促使我们产生冲动 ,想把激情乃至生命献给对方 ,心理学家把这种状态称之为 “精神贯注 ” 。我们贯注的对象 ,就是我们所爱的人或事物 。倾心于自我界限以外的某个对象 ,就会使之占据我们的心灵 。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有的父母会这样告诉孩子:“你应该感激我们为你所做的一切。”可以肯定地说,这样的父母对孩子缺少真正的爱。其实,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

培养某种爱好 ,是自我滋养的有效手段 。要学会自尊自爱 ,就需要自我滋养 。我们需要为自己提供许多与心智有关的养分 。我们必须爱惜身体 ,好好照顾它 ;我们要拥有充足的食物 ,给自己提供温暖的住所 ;我们也需要休息和运动 ,张弛有度 ,而不是永远处在繁忙状态 。俗话说 : “圣人也需要睡眠 。 ”合理而健康的爱好 ,是培养自尊自爱的必要手段 。当然 ,爱好本身并不应该成为自我完善的终极目标 ,否则就偏离了人生的方向 。某种游戏或娱乐项目大受欢迎 ,在于它们能够取代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痛苦 。以打高尔夫球为例 。我们可能会注意到 ,某些上了年纪的人 ,把余生的最高目标定位在提高球技上 ,他们每天想得最多的事情 ,就是如何以更少的杆数去打完一场球 。他们想通过在运动方面的成绩 , “抵消 ”在做人方面没有进步的事实 。如果他们懂得自尊自爱 ,就不会自欺欺人 ,以低级 、肤浅的目标代替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

七、关注的艺术,父母如何倾听孩子

爱 ,最重要的体现形式 ,就是关注 。我们爱某个人 ,一定会关注对方 ,细心照料对方 ,进而帮助对方成长 。我们必须把成见放到一边 ,调整心理状态 ,满足对方的需要 。我们对对方的关注 ,一定是一种发自内心的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能促进对方心智成熟 ,还可以对抗自己内心的懒惰 ,让我们付出努力 。著名心理学家罗洛梅说过 : “如果用现代心理分析工具去分析每个人爱的意愿 ,我们就会发现 ,爱的意愿的本质 ,其实是一种关注 。为了完成意愿所需要的努力 ,就是对关注的努力 ,也就是努力去关注 。我们要让头脑清醒 ,让心智健全 ,这是体现关注的最基本要素 。 ”体现关注最常见 、最重要的方式 ,就是努力倾听 。

1、家长对孩子的关注

家长的角色和心理医生相似 。聆听子女的心声 ,满足他们的需要 ,而不是盲目坚守权威 ,颐指气使 ,才有助于家长拓展自我 ,实现自身的完善 。因此 ,只有恰如其分地做出改变 ,使人格和心灵不断完善 ,才能担负起做父母的职责 。与此同时 ,家长在对子女进行教育的过程中 ,自己也会跟着一并走向成熟 ,这对于双方都是大有益处的 。不少父母在子女处于青春期以前 ,尚算得上尽职尽责 ,渐渐地 ,其思维却变得落后和迟钝起来 ,无法适应子女的成长与改变 。他们不思进取 ,放弃了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进程 。有的人认为 ,父母为子女经受痛苦与牺牲 ,是一种殉难行为 ,甚至是自我毁灭 ,这完全是危言耸听 。实际上 ,父母的收获可能远远大于子女 。如果父母进行自我调整 ,适应子女的变化 ,就不会与时代脱节 ,对其晚年人生也大有益处 。遗憾的是 ,很多人却漠视了这一点 ,白白错过了自我拓展和自我完善的机遇 。

但在大部分的倾听中,我们扮演的角色都不是接受者,而是给予者,尤其是在倾听孩子说话的时候。根据孩子年龄的不同,倾听的方式也应有所不同。一个上小学一年级的6岁孩子,说起话来可能没完没了,对于这种情形,父母如何处理呢?最简单的方式是直接让孩子闭嘴。在有的家庭里,父母甚至做出规定,绝不允许孩子说个没完。第二种方式是不管孩子说什么,大人都不予理睬,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只能自言自语,他们跟大人之间丝毫没有互动和交流。第三种方式是假装倾听,实际上仍在忙自己的工作,想着自己的心事,偶尔说一声“嗯、啊”或者“好极了”,以此应付孩子。第四种方式是有选择地倾听,孩子说到某些似乎重要的事情时,家长才会竖起耳朵,集中一下注意力,试图以最少的精力获取最多的信息。当然,大多数父母未必受过专门训练,可能不具有良好的选择能力,所以通常会遗漏许多重要信息。最后一种方式则是认真地倾听孩子的每一句话,尽可能去理解它们的含义。

在以上五种倾听方式中,父母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可以说一种比一种多。你或许以为我会推荐最后一种方式,因为它能体现父母对孩子最多的爱和关注。然而,事实并不是这样。首先,6 岁大的孩子很爱讲话,如果聆听他们的每一句话,父母就没有时间做好其他事情了。其次,努力倾听并认真分析孩子的一切话语,这将使父母感觉精疲力竭。最后,6 岁的孩子说的话,大多单调而乏味,整天倾听,只会让你感觉无趣而厌烦。最好综合以上五种方式,有选择地权衡运用。有时候,让孩子直接闭嘴很有必要,尤其是在他们喋喋不休的时候。他们连珠炮似的说个不停,只会让你分心,无法专心做好别的事。你和别人讲话的时候,孩子也可能故意插嘴,表示他们对外人的敌意,或故意引起你的注意。在大多数情况下,6 岁大的孩子并没有明确的意图,常常只是为说话而说话,不一定需要你的倾听。这种时候,他们即便自言自语,也能够感受到其中的乐趣。不过有时候,孩子也渴望与父母亲近,需要父母听他们讲话。在这种情况下,孩子需要的不是言语交流,而是和父母间的亲密感,因此只要假装倾听就足够了。其实孩子也能够意识到,父母有时是在有选择地倾听,但这种“倾听原则”同样能使他们感到满足。6 岁大的孩子,已经可以接受这种倾听规则,而且在他们大量的话语中,只有少部分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反应。父母最为关键的任务之一,就是在听与不听之间,做出恰当的选择,找到最佳平衡点,尽可能满足孩子的需求。

这种平衡点很难把握。倾听孩子讲话的时间本就有限,许多父母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也不肯用心倾听。他们可能认为,假装倾听或有选择地倾听,已经是真正的倾听了。其实,这是在自我欺骗,目的是为了掩盖他们自己的懒惰。真正的倾听,不论时间多么短暂,都需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首先,它需要倾听者做到全神贯注。你不可能一边倾听别人说话,一边去忙活别的事情。父母应该把别的事放到一边,真正全心关注孩子说的内容。不愿把别的事放到一边,就意味着你不愿真正倾听。其次,把注意力放到6 岁孩子的讲话上,需要的努力甚至多于倾听一次演说。6 岁孩子的话语通常是不规律的,有时语言像泉水那样汩汩涌出,有时中间有大量的停顿和重复,使你很难集中注意力。另外,孩子所说的事情,难以让成年人持久地感兴趣,他们不像出色的演说家那样能使观众聚精会神,认真聆听他们的演说。换句话说,倾听6 岁的孩子讲话,通常是相当艰难的,如果你能够做到,就证明你表现出了真正的爱的行动。因为没有爱,父母就难以产生倾听的动力。

2、家长倾听孩子的价值

也许,你为此感到费解,为什么要把所有的精力,用在倾听6 岁孩子单调、枯燥、喋喋不休的话语上呢?首先,愿意这样做,证明你能够给孩子足够的尊重,就像尊重一流的演说家那样。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和爱,就会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充分地尊重孩子,才能让他们懂得自尊自爱。其次,孩子感受到的尊重越多,他们有价值的表达也就越多。第三,对孩子倾听得越多,就越是能够意识到,在无数的停顿、重复、结巴乃至唠叨当中,孩子的确能说出有价值的东西。真正倾听孩子讲话的人都会承认:从孩子的嘴里,往往能说出最伟大的智慧。你会意识到,你的孩子极可能是个独特而出色的人。意识到孩子的特别之处,就会更加愿意倾听他们的话语,对他们的了解也就更多。第四,对孩子了解得越多,就越是愿意教给他们更多的东西。你对孩子的了解少得可怜,那么你教给他们的东西,不是他们没兴趣的,就是他们早已知道的,甚至比你的理解还要深入。最后一点,孩子感受到你的尊重,他们就会觉得,你把他们看成是出色的人。这样一来,他们也就更加愿意听你的话,并给予你同样的尊重。如果你了解孩子,教育得当,孩子就渴望从你那里学到更多。他们学到得愈多,就愈有可能成为出色的人。父母和孩子都可以从爱的互惠中,感受到成长和进步的力量。价值创造价值,爱诞生爱,父母与孩子在爱的默契配合中,就像是跳起双人芭蕾舞,在舞台上共同旋转,动作流畅而敏捷。

上面针对的是6 岁的孩子。随着孩子年龄的变化,听与不听的平衡点也会改变,但总的原则没有什么变化,不论年龄多大,孩子都需要父母的关注和倾听。尽管父母与年幼孩子的沟通,更多的是通过非言语的形式,但仍需要给予孩子全部的注意力。你不可能一边想别的事情,一边和孩子玩“拍手游戏”。玩游戏时三心二意,你就有可能培养出做事三心二意的孩子。孩子到了青春期,需要父母倾听的总体时间,显然要少于6 岁时期——他们讲话的目的性更明确,不像幼儿时期那样随意。不过一旦他们开口讲话,就需要父母更多的关注。

八、自我的独立性

真正有爱的人 ,绝不会随意指责爱的对象 ,或与对方发生冲突 。他们竭力避免给对方造成傲慢的印象 。动辄与所爱的人发生冲突 ,多半是以为自己在见识或道德上高人一等 。真心爱一个人 ,就会承认对方是与自己不同的 、完全独立的个体 。基于这样的认识 ,我们不会轻易地对心爱的人说 : “我是对的 ,你是错的 ;我比你更清楚怎么做更合理 ,知道什么对你更有好处 。 ”当然 ,在现实生活中 ,有的旁观者的确比当事人更清楚 ,知道怎么做才合乎逻辑 。旁观者也可能拥有更高的道德或判断力 ,这时候 ,他们有义务指出问题的症结 。因此 ,富有爱心的人 ,经常处于两难境地 ——既要尊重对方的独立性 ,又渴望给予对方爱的指导 。

在论述子女教育的一首诗歌中 ,诗人纪伯伦提出批评 ——你的儿女 ,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到这世界 ,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 ,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 ,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 ,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 ,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 ,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 ,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 ,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路上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 ,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 ,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 ,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

但到了成年以后 ,我才渐渐意识到 ,夫妻双方只有更加独立 ,保持各自的情操和特性 ,而不是 “合而为一 ” ,才能使婚姻生活更为美满 。因惧怕孤独而选择婚姻 ,注定不会成就幸福的婚姻 。真正的爱 ,尊重彼此的独立 ,也敢于承担分离和意外丧偶的风险 。成功的婚姻能够为心灵提供更好的滋养 ,成就辉煌的人生旅程 。夫妻双方以爱为出发点 ,为对方的成长尽心尽力 ,甚至适当做出牺牲 ,才会获得同等乃至更大的进步 。夫妻任何一方登上人生的顶峰 ,都可以大幅度提高婚姻质量 ,将情感和家庭提升到更高层次 ,进而推动全社会的健康发展 。换句话说 ,个人的成长与社会的成长紧密结合在一起 。当然 ,在追求成长的过程中 ,孤独和寂寞常常是不可避免的

诗人纪伯伦曾这样谈到婚姻中 “寂寞的智慧 ” :你们的结合要保留空隙 ,让来自天堂的风在你们的空隙之间舞动 。爱一个人不等于用爱把对方束缚起来 ,爱的最高境界就像你们灵魂两岸之间一片流动的海洋 。倒满各自的酒杯 ,但不可共饮同一杯酒 ,分享面包 ,但不可吃同一片面包 。一起欢快地歌唱 、舞蹈 ,但容许对方有独处的自由 ,就像那琴弦 ,虽然一起颤动 ,发出的却不是同一种音 ,琴弦之间 ,你是你 ,我是我 ,彼此各不相扰 。一定要把心扉向对方敞开 ,但并不是交给对方来保管 ,因为唯有上帝之手 ,才能容纳你的心 。站在一起 ,却不可太过接近 ,君不见 ,教堂的梁柱 ,它们各自分开耸立 ,却能支撑教堂不倒 。君不见 ,橡树与松柏 ,也不在彼此的阴影中成长 。

九、成长与信仰

1、科学的信仰

什么是科学的信仰呢 ?科学是复杂的世界观 ,它具备若干重要信条 。所以 ,科学本身也是一种信仰 ,其重要信条包括 :宇宙是客观真实的存在 ,我们可以对它进行观察 ,人类对宇宙的观察具有重要价值 ;宇宙的运行遵循若干规律 ,而且是可以预测的 ;人类易受偏见和迷信的误导 ,在解释宇宙时易犯错误 ;人类要形成世界观 ,理应具有足够的怀疑精神 ,理应接受科学方法的指导 ,由此总结出观察宇宙的经验 。还有 ,除非经过亲身体验 ,否则我们就不可以自以为无所不知 。另外 ,科学方法的提炼 ,虽然来自实践经验 ,但我们仍不可相信单纯的经验 ,唯有多次重复实验而获得的经验 ,才是值得信任的知识 。还需要补充一句 :只有在相同情况下 ,其他人通过类似的经验 ,也能够得到一致的结论 ,才能证明经验可靠 。在上述信条中 ,关键字眼包括 “真实 ” 、 “观察 ” 、 “知识 ” 、 “怀疑 ”和 “经验 ”等 。科学是一种以怀疑为基础的信仰 。为摆脱童年经验 、文化教条 、父母似是而非教导的 “小宇宙 ” ,我们必须怀疑自以为了解的一切 。只有凭借科学的态度 ,我们才能把个人的 “小宇宙 ”经验 ,转化为广大的 “大宇宙 ”经验 。我们必须信仰科学 ,迈开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第一步 。

2、陈腐观念

与缺乏激情的态度相伴而来的 ,是对一切都表示轻蔑和不屑 ,似乎没有任何事物能让他满意 。他用挑剔的态度 ,跟可能影响他情绪的一切事物保持距离 。
特德也意识到 ,他不自觉地采取了双重标准 。从此以后 ,他开始留心周围美好的事物 。他不仅聚焦黑暗 ,也开始关注光明 。除了反思汉克以及其他人的死亡 ,他也注意审视人生的快乐 。他逐渐意识到 ,人生某些痛苦原本就是难以避免的 ,生命原本就是矛盾而庞杂的组合 。随着他的观念的进步 ,我们的关系也越来越和谐 。他再次尝试同女人约会 ,对身边的事物也表现出更大的热情 。他的宗教信仰重新萌芽 。他在诸多事物的变化中 ,研究生存与死亡 、创造与毁灭的奥秘 。

科学家容易把婴儿和洗澡水一道泼掉的原因 ,还在于科学本身就是一种宗教 。刚刚接受科学启蒙的新生代科学家 ,其狂妄和偏执的程度 ,可能丝毫不逊于基督教的十字军 ,或者狂热的圣战勇士 。如果他们的家庭或文化背景原本就带有宗教的无知 、迷信 、顽固与伪善成分 ,他们的狂妄和偏执就可能更严重 。在破除原有的信仰崇拜方面 ,我们的动机不仅有知性因素 ,也含有情感的成分 。科学家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能够意识到 ,像其他任何宗教一样 ,科学也可能流于教条主义 。

八、心智的成熟

心智的成熟 ,除了爱和自我完善 ,除了突破自我界限 ,还需要什么条件呢 ?我在上面谈到的所有事例 ,都涉及了这一因素 :自尊自爱 。原因是 :首先 ,敢于追求独立自主 ,本身就是自尊自爱的体现 。我尊重自己 ,才不愿得过且过 ,去维持在艾斯特中学的可怜状态 ;也正是因为尊重自己 ,我才不想忍受不适合我的成长环境 。同样 ,家庭主妇珍爱自己 ,才结束了限制自由 、压抑人性的婚姻 。企业家懂得关心自己 ,才不再如过去那样 ,凡事只为满足母亲的要求 。这样一来 ,他才没有精神崩溃乃至选择自杀 。其次 ,自尊自爱不仅是接受挑战的动力 ,也是勇气的来源 。我的父母很早就传达给我这一信息 : “不管什么时候 ,你都是有价值的人 。 ”他们告诉我 : “你是我们所爱的孩子 ,你是可爱的人 。无论你做什么 ,无论你成为什么样的人 ,只要你努力而且敢于冒险 ,我们始终都会支持你 、爱你 。 ”父母的爱给了我安全感 ,教我懂得什么是自尊自爱 。没有这种自尊自爱的建立 ,我就没有勇气自主选择前途 ,就会漠视需要 ,抹杀个性 ,一味被动地接受别人安排的生活模式 。一个人必须大踏步前进 ,实现完整的自我 ,获得心灵的独立 。尊重自我的个性和愿望 ,敢于冒险进入未知领域 ,才能够活得自由自在 ,使心智不断成熟 ,体验到爱的至高境界 。我们成家立业 、生儿育女 ,绝非仅仅为了满足他人的愿望 。放弃真正的自我 ,我们就无法进入爱的至高境界 。至高境界的爱 ,必然是自由状态下的自主选择 ,而不是墨守成规 ,被动而消极地抗拒心灵的呼唤 。

我坚定地认为 ,对于别人教给我们的一切 ,包括通常的文化观念以及一切陈规旧习 ,采取冷静和怀疑的态度 ,才是心智成熟不可或缺的元素 。科学本身很容易成为一种文化偶像 ,我们亦应保持怀疑的态度 。

我们的心智可能很成熟 ,成熟到足以摆脱对上帝的信仰 ,与此同时 ,我们也可能成熟到去信仰上帝 ,即接受宗教信仰 。充满怀疑色彩的无神论或不可知论 ,未必属于更高级的世界观 。我们甚至可以相信 ,尽管世上有各种谬误的神灵观念 ,但必然存在一个真正的 “神灵 ” 。著名的神学家保罗 ·迪里奇曾提出过 “神外之神 ”的观念 ,某些睿智的基督教徒也曾欢欣鼓舞地宣布 : “上帝已死 。上帝永生 。 ”心智的成熟 ,意味着走出迷信 ,进入不可知论 ,再脱离不可知论 ,真正认识神灵的存在 。

一个人的心智越是成熟 ,就越是能察觉到自身的懒惰 ;越是自我反省 ,就越是能找到懒惰的痕迹 。就我个人而言 ,在追求心智成熟的过程中 ,我越是接近事实真相 ,就越是感到懒惰在作祟 ,而我有可能获得的最新启示随时都会从身边溜走 。有时候 ,当我即将获得建设性的思路时 ,脚步竟会突然停止 ,或不由自主地变得迟缓起来 。我相信 ,某些极有价值的想法很可能在不知不觉中消失 ,让我忙碌了半天 ,最终功亏一篑 。为改变这种情况 ,我一旦发现自己放慢了脚步 ,就会强迫自己加快步伐 ,朝着自己认定的方向大步迈进 。与熵的对抗是永恒的战斗 。

意识的进化 “观察 ”和 “认知 ”这两个字眼 ,几乎贯穿本书始终 。以邪恶为目标的人 ,总是拒绝观察事实真相 ,而心智成熟的人 ,却能深刻地意识到懒惰的存在 。尽管如此 ,对自己的信仰和世界观 ,一般人却无知无觉 。要使心智获得成熟 ,必须认清自己的偏见和局限 。我们经由爱 、包容和关怀 ,可以渐渐了解自己 ,了解所爱的人和整个世界 。自我了解最重要的意义之一 ,就是认清我们的责任和决策的能力 ,我们将精神世界的这一部分内容称为 “意识 ” 。所以 ,心智的成熟也可界定为 “意识的成长 ” ,或是 “意识的进化 ” 。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723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003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512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825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74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84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812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82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033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309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50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58评论 5 341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89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409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60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4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57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