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努力需要方法。
引言
坐在办公室,面对着屏幕,手在键盘敲打着,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情,终于,熬到了下班,左右看看,领导没过来,赶紧关上电脑,背上包,打好卡,飞也似的逃离办公室。
下班后,终于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年初就立下flag,今年要读100本书,每周写两篇文章...
上班只是自己维持生计而不得已的选择。晚上,终于可以投身于爱好,并立志用爱好挣钱。
相信大部分人都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
现实
然而现实很残酷,可能自己努力了很久,看了很多书,写了很多文章,现实中自己依然和以前一样,干着不喜欢的工作,受着煎熬,收入没有一丁点变化。
原因就是,想要只靠下班后的时间,完成自己的飞跃,难度极大。
有一部分原因是人的惰性,不可能日复一日的坚持下去,也不可能每天在经过白天工作的“煎熬”后,都精神饱满的投入其中。
过了几天,热情褪去,恢复如初。
方法
大多数人误解了从事副业或培养兴趣的作用,实际上,我们还是要立足于自身的本职工作。
比如,如果你是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多培养自己的交流沟通能力,多锻炼自己的演示汇报能力,多加强自己的对行业知识的理解。这样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
如果你是程序员,在工作中,多培养自己的细节把控能力,技术敏感度...
也可以向公司的大拿、老司机请教职业发展、职业技巧方面的知识,从生活中汲取能量。
用这种工作中学习的方法,会比单独在工作后“突击”,有效得多。
比如沟通,通过了解别人的经历,能够更好的为自己提供灵感,写作的素材;锻炼沟通能力,可以为自己后续的职业发展提供帮助。
一群人的思想碰撞容易产生创意,只靠自己冥思苦想,无法有效产生改变生活。
既然工作中如此痛苦,为什么不在工作中锻炼自己,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能力呢?
当然,下班后的深入思考、反思、学习还是需要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有效的反思可以让自己的知识质变。
如果只是靠下班几个小时的努力,只会发现离目标越来越远,更加痛苦。
每个人会处于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习惯、文化、工作及生活环境,我们会关注自己的这一切,可以称作“关注范围”;
而自己可以施加影响的,可以叫做“能力范围” ;
我们积极工作,在工作中学习,并及时反思,运用,是在扩大自己的“能力范围”,使得自己对“关注范围”影响增大,给生活带来改变;
如果不去做改变,仅靠闭门造车,独自思考,会导致自己的“能力范围”萎缩。
能力萎缩,不单是自己的衰退或停滞不前,还因为周边的人会有进步。
其实不必将梦想和工作对立,大部分的能力,比如沟通能力、写作能力、创新能力、汇报(表达)能力,在不同领域都是有互通性的,在工作中培养,可以督促自己改进完善,远比自我思考效果好。
而且工作中,时间更充足,毕竟上班是长期的,每个工作日都无法避免的。
其次,可训练的次数较多,对于大部分职业,均免不了沟通、汇报、思考。
从另一个方面说。
上班一直带有负面情绪,难道不会影响下班后的学习吗?
上班拖拖拉拉,下班后就能变成立即行动的人吗?
上班三心二意,下班就能立即投入学习吗?
提升
如果不喜欢自己的工作,但是能将其做到70分(超过及格分),即使是另外30分因为不喜欢,做不到,那么也能对自己的能力有极大提升。
很喜欢一句话:成长不是集中突击,是生活方式。
我们不能指望跑步跑了两个晚上,就能去挑战马拉松。
我们不能指望认真学习了两个小时英语,就去考雅思托福。
我们不能指望看了两节销售课程,就能去谈客户。
我们自然也不能指望下班突击学习了几次,就急冲冲改变人生。
学习就像十月怀胎,每天都去精心呵护,认真对待,才会在一段时间后,分娩出属于自己的惊喜。
总结
总结一下:上班8小时的认真对待和刻意锻炼+下班后的补充学习=成长进步
希望我们每天都能把生活变成自己的修炼场。
我是水水,希望你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