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
《荀子》记载,孔子到鲁桓公的庙堂参观,见到一种倾斜的器皿。孔子问守庙人,守庙人说此乃“宥坐之器”。
孔子说:“我听说这种器皿,空着时是倾斜的,倒入一半水就会端正,注满水后就会倾覆。”
于是让弟子注水,果然如此。
孔子不由感慨:“恶有满而不覆者哉?”
子路问:“敢问持满有道乎?”
孔子答:“聪明圣知,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抚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守之以谦。此所谓挹而损之之道也。”
“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这便是对整个中华民族影响深远的中庸思想。
《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宋代理学大家朱熹注解:“中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之名。”其中“无过不及”来源于《论语》的一段对话。
子贡问孔子,子张和子夏谁更贤明,孔子答:“子张太过,子夏不及。”
子贡又问:“是子张更好吗?”
孔子答:“过犹不及。”
儒家的礼乐制度,也蕴含着中庸思想。
荀子在《礼论》中说,人如果一味贪生,反而会死;一味贪利,反而招祸;安于懒惰懈怠,一定会遭遇危难;乐于纵情享受,一定会导致灭亡。若用礼义规范自身,那么礼义与性情二者就能兼得。如果随性妄为,则两者皆失。
所以说,“礼者,断长续短,损有余,益不足,能达爱敬之文,而滋成行义之美也”。
《乐论》中又道,音乐就是欢乐的意思,人不可能不欢乐,欢乐了就想要在唱歌跳舞中表现出来,但如果不节制,就会造成祸患。
“夫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故先王谨为之文”。
先王创作了《雅》、《颂》,使歌声足以表达欢乐而不流于淫放,使歌词足以明理而不闭塞,使旋律足以感发人的善心,隔绝那些邪污之气,这就是先王立乐的原则。
所以说,“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以欲忘道,则惑而不乐”。
《易经》曰:“亢龙有悔。”
《墨子》曰:“太盛难守。”
《管子》曰:“天道之数,至则反,盛则衰。”
《鹖冠子》曰:“物极必反。”
《吕氏春秋》曰:“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以见极之败也。”
《老子》曰:“和曰常,知和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即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可见,“中和”为多数大家所认同。
中庸之道类似我们现在所说的“量变质变”规律,然闻道易而行道难。
孔子说,“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可见达成“中庸”之艰难。
《诗经》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是说要时时刻刻保持谨慎的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