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高中生涯,一言难尽……
一直认为自己是个薄情的人,尤其是对物。薄情到什么地步?这样说吧,自从各院校毕业后,我从未回校过,也不会记得校庆之类,毫无兴趣,所有被拉进各大同学群后,都会主动退出。无论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
但我认为大部分人是这样的。一是因为物是人非,二是一大群人聚在一起我会感到力不从心,还是跟那一小群情投意合的保持亲密联系比较好。
01
那天听朋友说:省一级的高中里最差的就是我们学校啦。我噗嗤一笑。
我对高中并没什么感情。只是对那3年的经历颇为感触。
在今年的30岁看回自己的16、17、18岁,真觉得当时的自己是个爱沾沾自喜的人。
试想一个场景,当你有一天发现,自己只要在周末两天都去图书馆学习,做题,你就可以在未来几次的语数英里拿到班里前10名甚至第一;只要你持续一个月周末在图书馆刷英语题刷数学题,你就可以在大考时综合成绩挤进全级前100。
你会对自己有什么评价?在那懵懂未见过世面的年纪。
好吧,发现这个规律,反而是深深祸害了自己。因为当时我就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式:只要我稍稍努力,就能考到好分数。
这真是一个大祸害。一是,我忽略了持续用功的重要性;二是,我始终有借口给自己放松(因为之前都能证明只要我用功了就能拿高分);三是,这种膨胀让我忽视了“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的道理。
02
持续用功到底有多重要?(注意这里是用功而不是努力,是必须能做出功来。)一段时间用功,一段时间放松,就好比你发动一台机器,按下油门又松掉,再按油门再松掉,你是永远不能把一台机器发动起来,并且保持最佳的效率运行。
学习也是一样。所以当时到了高中的后半段,我是明显感到了力不从心,要颇为吃力才能到达通关的水平。靠小聪明是不可能走得远。
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这个道理更加令我吃得很透彻。你看当时的确是用功了就能挤进20%的重要排名,但把视线往上拉,也才是年级的20%,那么全越秀区来比,你是老几?全广州呢?全省呢?
所以现在看到一些高智商、拿过全国比赛排名的小朋友说自己是个普通人,表现还非常沉稳谦和的时候,我不由感叹:这是多么高境界的觉悟啊。
小时候的视野太窄限制了想象力,同时阻碍了往更高处的发展。成年后我会一直告诉自己:必须继续努力才能维持现有的水平,必须更加用功才能升级,因为总有努力的人比你更努力。
03
持续用功+谦和,成为了我的行为准则,我想那三年的教训不是白给的。
临近高考的节骨眼儿,我相信成绩好的,此时应该是很放松的,因为他们该积累的都在3年里积累了,剩下的除了自信就没有别的了。成绩差的,也就没有必要再复习了吧,因为基本上没有用了哈哈。
不过这有什么关系呢?人生是马拉松,才18岁,多点历练不是更好吗?很多教训是要交学费的。关键是,痛定思痛,为未来杀出一条血路,而不是成为路上的咸鱼。
我认为高考真的算是人生的转折点,因为你即将进入社会预科班,而在这个预科班里,你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你会有更多机会去选择,你会有更多挑战,当然,你有更多的自由时间去探寻自我,思考一些从未思考过的问题。
要我说,大学的时光是真正美好的时光。
至于进入大学后该怎么做?管它呢。毕竟当你入场了,你自然知道自己该怎么做了。
先过好这个最轻盈的暑假再说吧!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