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活的一天,从起床的那刻开始!
<引自小能熊网络课程-自我管理课程>
引子
在不确定的时代,找到自己的确定;在快速变化的时代,拥抱自己的改变。
希望每个在新时代的每个人都把自己打造成效率爆表的专业人士,把自己一个人打造成一个团队,修炼从0到1的自我管理。
让我们从一个组织的不同维度来打造自己!
笔记
目标:做一个卓有成效的高效知识工作者
课程里首先有两个问题:
- 什么是高效率?
- 我们用什么来衡量自己的效率是高还是低?
以往的自我时间管理,最让人痴迷的部分就是“做计划”。在做计划时,我们经常会列下长长的一大串任务清单,当时收获感满满,然后在一天当中,特别享受做完一件事情 ,把一项任务给划掉的感觉。
当一天结束了,回顾一天的时间,看着一项项完成了的任务清单,顿时有一种特别大的感动,觉得别人的人生都是在浑浑噩噩的“混吃等死”,自己的人生和别人不同,是一种高效率的人生!
课程此时又抛出了问题:这就是“高效率人生”的本质么?高效率就等同于“一天能工作多少时间”,“一天能完成多少任务”吗?高效率就等同于“多快好省”么?
课程给直接给出了答案:这是关于效率的极大误区,更可怕的是,我们往往还不自知,还享受这种盲目的自我感动。
可时间管理让我们发现:这样的时间管理只让自己更忙了,似乎做了很多事情,但是无论是对于个人目标的实现,还是对于团队项目的推进而言,并没有你以为的成效显著。
为什么我们这么忙碌的“高效”,却没有达到我们以为的效果呢?到底是哪里出问题了呢?
老师在课程里给我们区分了一对概念:什么是效率,什么是效果?自我管理,追求的是“效率”还是“效果”?
如果我们做事情,只是效率很高,但却没有什么成果的话,那以这样的高效,只是一种更盲目的所谓“高效”,是自我感动的“高效”,没有成效的“高效”,甚至只是瞎忙而已,并没有忙到点子上。
在上一次的时间ROI的课程里也提到了,不同的事情的回报是全然不同的。
衡量我们是否高效,并不说我们一天能工作多少时间,做了多少件事,而是说,在这一天当中,你做了多少关键的事情,完成了多少关键任务。只有高效地完成了这些关键任务,才决定了我们努力的成效。
之前讲过的二八法则:一个项目或目标,真正决定成效的往往是那20%的关键部分,而不是那80%的常规部分。
举实例:一个项目成功了,不一定是每一件事情都做得特别好,往往是做好了那20%;反过来说,一个项目如果做黄了,做不好了,往往不是每件事都错了,很可能是很多任务都做对了,而且是很高效的,但他们却没有做对那20%,导致了全盘皆输。
所以,一个卓有成效的创业项目也是这样,一个卓有成效的人也是如此的:
"高效"强调的不仅是“快”:效率高;
更是强调“好”:效果好,很好的完成了20%关键任务。
正如课程里所说的:如何避免这个大坑呢?
最重要的便是在我们做计划的时候,我们要意识到每个傻应该有不同的权重,我们的精力分配、任务优先级也要有所不同,我们要把绝大部分的资源和精力去做那最关键的20%,只有失去了关键任务,总体来说,我们才是有成效的、有效果的,这才是我们自我管理应该追求的效果。
我们现在的状况是做计划,总是“眼睛大肚子小”。
这个是如同我们在点菜的过程中的感受是一样的,一看到菜单,我们什么都想点,结果到吃的时候,才发现我们实际吃不了那么多,剩下了一大堆。
类似的是,我做往往雄心勃勃、信誓旦旦地列了一大堆的计划;但实际上去做的时候,我们发现只完成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这给我们很大的挫败感。
这个还不是最大的危害。当我们列出了一大堆要做的计划时,我们把80%的不关键任务和20%关键任务混在了一起,自然会忽略:哪些任务才是真正最重要的,哪些才是优先级里最高的、必须不打折扣地完成的,哪些任务,会耗费我们大量的精力和资源,即使完成,却会导致计划推进低效甚至失败?
对个人来说,这样的计划是灾难性的,对一个团队来说,这更是毁灭性的。
如果,你遇到过一个类似的老板,布置了一堆任务,什么都想要;他没有一个清晰的计划,不知道团队实现目标的关键路径是什么,这样,只会让下属更加茫然,不知所措;无法协调分配,用有限的资源去集中做关键的任务。
在总结复盘的时候,往往背锅的却又倒霉的又是自己,这就是所谓的“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明天继续下部分的【断舍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