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元认知的三种方法是,坐享、兴趣爱好和反思。读到过去了两年,其实践行得仍然比较少,需要继续努力下去。这几天在反思古严提到的低水平输出重复没有多大意义的问题。我的输出一直处于私人的记录,类似笔记类的文字。现在开始回顾,确实发现质量有时候下降得厉害。而现在是在简书上公开发布出去的,对于读者很不负责任。是否要继续下去呢?我想还是先继续输出,除非我找到了更好的倒逼自己输入的方式。虽然现在的输出是在降低自己的文气,通过降低含金量来维持数量,会损伤我的信誉度。但持续的输出是记录我持续学习的思考,回顾践行状况的一种较好的方式,对于我的成长是有益的。公开的日更能带来一种督促力量,让我持续的做这件事。非常感谢过去一直点开阅读我写的碎碎念的人,感谢给我点了喜欢的人。也对你们说一声对不起,文中的错漏和垃圾信息浪费了你们的时间。
践行特别是长期践行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在锻炼元认知上我一直在努力,但是从记录来看频次太低。冥想也是断断续续的在做,数次下定决心养成日常习惯却未能成功。反思一事写的反思记录也渐渐流于形式,记的时候缺少思考过程,也缺少回顾和复盘。在过去养成了日更这输出习惯后,今年我会努力试着养成冥想和反思的习惯。在过去的这两个月里面,在输出的过程中,也增加了很多反思回顾的思考,对于我养成反思的好习惯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开始。主动性质的兴趣爱好确实近乎停滞的状态,总是觉得时间不太够用,或者是兴趣对于我的吸引力不够。我想是应该尝试一些未曾试过的活动,也许能找到新的兴趣。毕竟年龄变化,人开始成长了,心态也变化了,过去的爱好可能不再适合我了。比如过去玩游戏的爱好,现在几乎已经没有什么兴趣了。
复盘2018年的学习过程,可能我也陷入了一种成长焦虑中。知识付费花出去的钱变多了,但成长收益并没有比2017年更多。毕竟注意力资源是有限的,过多的学习内容,必然造成一些内容上的注意力资源不足。虽然之前决定参与财富专栏重读活动的时候,意思到专栏一些内容需要验证,但却没有找到比较好的方法。对于一些概念的源头书籍,我也泛泛的读了一下,但忽视了交叉验证。寻找其出处只是更加固化我对一些概念的理解,而更容易错过其它角度的解读。笑来老师专栏对于很多概念,其实是极度简化以便于不同程度读者的理解。如果要获得持续的成长,一定得自己践行摸索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构建自己的操作系统。全部不加选择的吸收践行,有的时候并不会给我们带来成长。用批判性思维来看待很多概念,会发现很多概念本身附带了价值观假设。有些看起来很有道理的话,有其前提和限制范围。有的结论,并没有可靠的事实理由来支撑。有的证据是个人经历和观察。有的词句不过是一种个人看法。我在重读的时候,并没有仔细去思考很多问题,只是在尽量的接受然后践行。这在初始阶段对于成长是很快速的,但到后面就会陷入低水平的勤奋。在现阶段,试试着在重读的过程中挑毛病,会对于我的成长会更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