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自古有之,我们所谓的病源也好、病毒细菌也好,名称都是人类取的,天地之间本就存在,只是传播成疫与天地间的大环境及人体内的小环境息息相关。《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第七十二》内有详细记载。
黄帝问曰:愿闻司天未得迁正,使司化之失其常政,即万化之或其皆爰然,与民为病,可得先除,欲济群生,愿闻其说。
黄帝很爱民,在详细询问了人体内升降不顺时如何救民的方法后,又问老师歧伯:如果是天地之间失其常法,如何使其正?因为万物皆然,若能知其法则,便能治未病,众生乃济,愿闻其详。
岐伯稽首再拜曰,悉手哉问。言其至理,圣念慈悯,欲济群生。……太阳复布,厥阴不迁正。……厥阴复布,少阴不迁正。……少阴复布,太阴不迁正。……太阴复布,少阳不迁正。……少阳复布,阳明不迁正。……阳明复布,太阳不迁正。
歧伯甚感于黄帝的慈悲心,列举了六种节气过长的情形并给出了针刺之法,因针法涉及专业范围在此略过,但若能提前感知到节气的异常,能让我们防患于未然。
节气过长,必生疫病,这六种失正是:阳热之气过长致肝气受阻、阴寒之气过长致心气受阻、冬季过长致脾气受阻、长夏过长致三焦气阻、冷热无常致肺气受阻和秋行夏令致肾气受阻。
帝曰,迁正不前以通其要,愿闻不退欲折其余,无令过失,可得明乎?
黄帝接着问:五运之气不正,可以用针使其通畅,如果气前进太过,又该如何折损其过余之气呢?上面问的是天地气之不及,这里问的是天地气之过,过和不及都是偏,中医就是纠偏。
歧伯曰:故天地之逆,化成民灾。
岐伯又列举了六种天地气之过的情形:春行冬令、冬行春令、夏季梅雨太过、春行夏令、秋行夏令、冬行秋令,针刺之法亦略过。
歧伯曰:明其奥旨,天地迭移,三年化疫。
接下来,歧伯总结到:天地之气精奥主旨就是,天地间的变动一旦失常,三年必生成疫病。想想近三年的冬天,年年暧冬,四季也不分明了,人类的行为已经影响到天地之气运,但最终的后果亦将由人类来承担。自然,不可不敬畏啊!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
黄帝也知道疫病会互相传染,最后问了防疫的问题。
歧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天牝从来,复得其往。
金句来了:“正气存内,邪不可干。”这句话被引用的频率极高。
歧伯答道,那些不被传染的人,是因为其正气(现代医学名免疫系统)存于体内,病邪无法入侵,其有避免病邪之能力,外来之邪一入体内即以泄汗解之,若病气出于鼻(天牝)间,由鼻吸入,则以喷嚏出病,邪不入侵则无法相染。
人类无法短期内改变天地失常,就算没有破坏自然的行为,天地也总有失常之时,破坏自然只是增加了失常的频率。在失常的年份,我们要加倍扶正固本,小心呵护阳气,这才是趋吉避凶的上策。
《刺法论》中,歧伯还传授了实脾方法,脾为后天之本,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大环境就是脾胃虚弱加暖冬(详见《当疫情来临,如何不惊不怖不畏》)。
勿饱食,勿食生物。欲令脾实气无滞,饱无久坐,食无太酸,无食一切生物,宜甘宜淡。
实脾方:
·不食过饱、不食生冷之物以造成脾臟负担过重。
·要使脾臟气充实且不滞留湿气,必须在饱食后不久坐,不过食酸味,不食一切生冷之物,食物宜甘宜淡。
最好的预防药是自身的免疫系统-正气,亦称阳气,不熬夜、饮食节制、心平气和是三味最有效的防疫大药。
愿您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欢欢喜喜,过好庚子年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