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今天要讲的这个故事,感动了无数人。它不仅登上了纽约时报的畅销书,还在亚马逊网的美国犹太小说中排在前五的好成绩。
这个故事出自美国作家帕姆.杰诺芙笔下,她是个有三个女儿的妈妈,她平时的创作的主要领域是历史小说,之所以选取这个角度,和她曾在五角大楼的工作经历以及担任美国驻波兰外交官时处理大屠杀的见闻有关。
我看到她的第一部作品,就是这部让我哭着哭着心就暖了的《孤儿故事》,这部小说也被业内誉为是杰诺芙写作生涯的巅峰之作。
她的写作虽是小说,却有着浓浓的历史痕迹。也许是用小说的手法,让我们离历史走的更近,然后掩面深思,庆幸这是小说,这样心里的痛,会少那么一点。
故事里,12岁就开始目睹战争的荷兰女孩诺亚,过了几年对生活感到绝望的日子。
直到1944年,就在诺亚16岁那年,德军到了她所在的村庄。
一个高大帅气的德国士兵,总是用一种让诺亚心跳的眼神盯着她,一种被成熟男人打量的那种眼神,让这个少女心跳。
这个男人身上的感觉和诺亚学校里的男生太不一样了。在战场上厮杀过的他,明显更有男人气质,更懂得吸引女孩。诺亚读懂了对方那种眼神里的渴望。
也许是对爱情的一无所知,更是对性朦胧的好奇。一天深夜,那个德国士兵翻进窗户爬上诺亚的床,她带着恐惧与好奇,却没有拒绝。
尽管疼痛让她紧紧掩住了嘴,可当时她并没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这个德国士兵,发泄欲望的一个工具而已。
那个德国士兵天亮前就离开了,再也没有回来过。两天之后,诺亚听说他所属的小队已经转移,她才知道自己犯了一个错误。
一个月以后,诺亚的月事没有如约而至,她开始强烈的不安,妈妈后来发现了诺亚的秘密。
诺亚的父亲,是个颇为保守的荷兰人。曾参加过一战还为此受伤,留下一条跛腿的他,没有想到自己16岁的独生女儿,竟和一个德国士兵发生风流韵事,这简直是对整个家庭的最大背叛。
这个从小把诺亚扛在肩上,给她系鞋带的男人,虽然没有动手打诺亚,却做了一个非常冷酷的决定。他指着门外,让诺亚“滚”。而母亲也只是在一旁塞了一点私房钱给诺亚,甚至都没有拥抱一下女儿。
看得出来,把女儿赶出家门,是两人共同决定的。挚爱的双亲,没有人挽留这个一时糊涂犯了错的少女。
诺亚拖着有孕的身躯,走出了家门,向着离家越来越远的地方走去。
02
每天躺在车站后面睡觉的小隔间里,诺亚睡在一个铺在地上的垫子上,不停的思考未来。
诺亚心里规划路径是:先找到一份真正的工作,一份提供的薪水不止买得起发霉不太严重的面包的工作;最后找到一个舒服的家。
但这一切,对于眼下的她谈何容易?
每天在车站上,来来往往人群,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诺亚,诺亚默默的注视着车站上的乘客,观察并预感,眼前的这些人,即使被征兵,上了火车也会当逃兵。
而几个月以前,发生的一切,似乎像一场梦。
那天离开父母后,前往海牙的公交上,诺亚向一位分给她食物吃的德国老妇人,吐露了自己怀孕的秘密以及被赶出家门的事。
这个德国老妇人,打量了诺亚一会,对眼前金发碧眼的诺亚,说了“还算幸运,你是个标准的雅利安人”。
在这位老妇人的指点之下,诺亚前往了威斯巴登的一家孤女院,在那里,只要告知孕育的是“帝国的孩子”,就会得到帮助和庇护。
尽管诺亚是一个荷兰人,孤女院的人也认定她是雅利安人后裔。这样未婚先育的她,生下的孩子会被纳入“生命之泉计划”,被一个良好的德国家庭接纳并抚养。从此就会告别一个非婚生子的尴尬社会身份。
诺亚每天在孤女院做杂务和读书,直到肚子大到干不了活为止。
在等待生产的过程中,诺亚认识了一个和自己同年的女孩伊娃,她在某天突然大出血后被送进了产房,之后,诺亚就再也没有见过她。
基本上生完孩子,这些女性就会离开孤女院,接下来继续做些什么无人知晓。
直到诺亚自己进入产房那天才发现,这里专门接生的设备,虽然说不上豪华,但非常现代、干净,有助于为帝国产下健康的孩子。
经历了十八个小时的阵痛,诺亚生出了一个健康的男婴。万万没想到,那个孩子的眼睛居然是黑色的,这和德国人认定的高贵的“雅利安血统”的金发碧眼显然不一致。
原来有一些隐藏的基因,也可能来自诺亚的家族,也可能来自那个德国士兵的。
至于这个孩子,有了黑色的眼睛和橄榄色的皮肤,很显然,这样的他不会被纳入“生命之泉计划”。
听到孩子的哭声,16岁的小妈妈诺亚起了恻隐之心,“让我抱抱他吧!”诺亚忍不住请求。
“这不符合生命之泉的计划的协议”,一句冷冷的回复,就被医护人员拒绝了。
在诺亚的苦苦哀求下,医生不情愿地把孩子递给了诺亚,“就一小会”,医生强调说。
诺亚看着那个孩子漂亮的眼睛,心里强烈生出了“这是我的孩子”的念头,那一刻甚至想带着他逃离。
但能去哪里呢?
来这里,生孩子之前,诺亚就已经签署了“生命之泉计划”的文件,放弃抚养权以换取在孤女院和医院生产的食宿。
这意味着她,从生下这个孩子起,就注定要失去他。
诺亚哭着喊着,被强行注射了麻醉剂,等诺亚再次醒来的时候,孩子已经不见了。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安慰,一位护士告诉诺亚,一个好心人家收养了那个孩子。
现在诺亚只能独自离开医院。天大地大,哪里才是诺亚的家呢?想尽办法凑足路费,返回荷兰的家?
一想起父亲赶她出门那天时,眼中的狂怒,诺亚知道,父亲的心门已经关闭了,她无法承受两次拒绝。
可眼下又该怎么办呢?
她不知道自己可以到哪里去,直到来到了本斯海姆火车站。在这里,诺亚找到一份打扫卫生的清洁工工作。
03
一天,在深夜的火车站,诺亚听到了婴孩的哭声。当她把那一节车厢门打开的时候,看到了车厢内很多婴儿小小的身体,多到数不清楚,躺在火车里铺着干草的地板上,一个挨着一个,很多都已经一动不动了,看不出来是死还是活。
在一片寂静中,惹人怜悯的哭声,仿佛羊羔在咩咩叫。
那一瞬间,诺亚想起了自己怀中被夺走的孩子,一个离她最近的孩子皮肤发灰,嘴巴发青,身体已经僵硬。直到旁边的一个婴儿动了一下,开始哭泣,诺亚才回过神来。
当诺亚抱起了那个孩子,那个孩子就停止了哭泣。看到了他一双美丽的黑色眼睛,想起自己生下匆匆见过一面的孩子,诺亚的心又痛了起来。
在火车即将开走的时候,她抱着这个孩子,躲了起来。
回到住所,诺亚看到那个婴儿的“割礼”,她明白了眼前,这个男孩是犹太人。
在眼下这个疯狂的乱世,这个婴儿一旦被查获,几乎没有生存的希望。
出于母爱的本能,诺亚给这个孩子取名为西奥,带着西奥逃出了火车站。
在风雪交加夜里,穿过一个森林时,诺亚终于体力不支晕倒了。
她和怀中的这个男婴,被一个德国马戏团善良的马戏团演员和团长救了下来。
通过在这家马戏团,学习当一名高空秋千演员,诺亚还认识了她这一生最好的姐妹阿斯特丽德,这个比她大二十多岁的犹太女性,成为了诺亚最亲近的朋友和家人。
这两个经历差异以及有着年纪差的女性,从彼此最初的怀疑、戒备再到愿意用生命为对方换取自由,演绎了一场动人的姐妹情谊。
在这个抱团取暖的马戏团里,善良的马戏团主,还收留犹太工人在此工作,他用他全部的善意,对这个世界尽可能留存一些温暖。
诺亚自己的生命,定格在不到二十岁的年纪。这个女孩最初是为了救马戏团火灾现场的阿斯特丽德,她完成心愿后,用尽全力把西奥救出后,可自己却失去逃生机会,最终葬身火海。
活下来的西奥,被阿斯特丽德带在身边,前往美国。西奥后来成为了一名患者们都很喜欢的医生。
关于诺亚的往事,是年迈时的阿斯特丽德,在前往法国巴黎参观一场名为“两百年马戏团魔法艺术展”时,指着老照片里的那个年轻的女孩,缓缓对长大后的西奥讲述:“西奥,你能活下来全靠她,她叫诺亚……”
时光机在那一刻停留。
“生命之泉计划”以及满火车“不知名的犹太婴儿”都是历史上真实发生的过往,而救助犹太人的德国马戏团叫做奥尔所夫马戏团,当年救助的年轻犹太女性来自另一个马戏团家族,都真实存在,年轻的犹太女性的本名叫做艾琳.丹纳,同样受到救助的还有艾琳的姐姐和父母。
这本来是两个并不相关的史料,却在小说家杰诺芙的笔下,被赋予全新生命的诺亚与阿斯特丽德,以这两个有年龄差的女主角在马戏团里相遇推动情节,没想到产生的化学反应如此让人心碎。
难怪作者杰诺芙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表示:“在大屠杀纪念馆的档案里,读到“不知名的孩子”和“马戏团营救”的两个故事时,作为一个三个孩子的母亲,我会以立场去看待,最终有了这个无比沉重的故事。这是一本把我自己“伤了的书”,很多的痛苦,我都必须亲身放置才有感受……”
也正是如此的投入,这本书展现出在最黑暗的环境中,所具有的拯救与救赎的力量,成为了纪录纳粹德国时期最为绚丽动人的女性故事。
这是全人类创伤性的记忆,杰诺芙的书写,表达了一个优秀作家对人性精神的致敬。那些写满痛苦的记忆,让今天的我们,不能忘也不敢忘。
@作者妮妮:
曾任记者多年,亲子教育与自我成长的终身学习者。
13岁帅哥的少女心辣妈,有深度的话痨达人,真诚幽默的非著名阅读推广人。
个人微信公众号:妮妮小屋(ninixw),欢迎与妮妮交流阅读与生活。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图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