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为什么不能和观点不同的人成为朋友?
我们每天都会接触到各种观点的人,有和自己是一致的,也有不少是和自己的见解相反的。遇到一致的,观点得到了别人的认可,互相找到了共鸣,皆大欢喜。而如果不一致的,大家各执一词,话不投机。往往后者,彼此也很难成为朋友。
为什么我们不能和观点不同的人成为朋友?
首先,是因为我们搞错了概念,简单粗暴地将“不同”和“不对”划上了等号。
曾经的我,就是这样。身边遇到意见不合、观点不同的人,很难将对方发展成自己的朋友。
记得有一次和同事讨论,到底要不要很有钱。我说,有钱能够提升生活品质啊,不论做什么,感觉都不赖,所以要多赚钱。可朋友却说,有钱是好,吃好穿好,可是那又怎么样呢?钱永远都是赚不完的。不是说了,人最痛苦的就是,要死了,钱没花完。讨论半天,我还是没能说服他。于是暗自感叹,同事思想固执、情绪消极。哎呀,三观不合啊!
还有一次,喜欢跑步的我,给网友分享跑步心得,谈起跑步可以磨练意志、增强体质等好处,头头是道。可是网友似乎更喜欢瑜伽,她也给我聊了很多练习瑜伽的乐趣。我也知道练习瑜伽也不错,可还是觉得跑步好,没说多久就不欢而散。于是,我默认为彼此不再属于一个圈子。
因为,“不同”好像就是“不对”,既然观点是错的,我怎么还能认同你的观点呢?所以,那时的我就逐渐停止了和大家愉快地玩耍。
其次,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原来“不对”只是打掩护的,真正惹毛我们的,是“不同”否定了过去的自己。承认了这个“不同”的观点,就仿佛否定了自己曾经学习的轨迹、奋斗的历程。
还说上面的例子。赚钱没用,死带不走。对错不谈,那么是否意味着多年奋斗拼搏的信念和行动都没有意义了?瑜伽锻炼对身体好,那是否之前跑步的辛苦和磨砺都作废了?
还有,同事说起他的小孩,每天在外面疯跑,还能画得一幅好画,没必要去上课外班。而你每个周末舟车劳顿,风雨无阻地陪孩子上课,难道都是不需要的?职场上,同事动动嘴,给领导鞍前马后,即便工作做的不咋样,一样升职加薪。而你一路走来,辛苦打拼、小心勤恳,却也没有太多功名利禄,难道是自己错了?
这就可以解释,原来“不同”实际上是挑战了多年奋斗打拼建立起来的三观。对错只是就事论事的某个观点,而价值观却是这个观点背后以及由此观点发散开来的做人做事的初心、原则和经历。所以我们无法或者不愿接受别人不同的观点,自然也无法成为朋友。
二、为什么说“不同”和“不对”不是一回事,不能将两者划等号?
可以从三个方面理解两者的不同。
首先,角度不同。佛教中有“盲人摸象”的故事,不同的盲人摸同一头大象,有的说是柱子、有的说是扇子,还有的说是鞭子。大家见解各不相同,只是摸的角度不同而已,站在每个摸象人的角度来看,观点都是对的。所以“不同”无法用对错形容。
这样可以看到,实际上,“不同”和“不对”压根儿就没有可比性。“不同”是绝对的,“不对”是相对的。不同是具体的,不对则需要多角度、综合全面地衡量之后,才能够作出结论。不同是客观的,而不对却是主观的,夹杂人们的主观意愿。就像前面中提到的曾经的我,我认为不同的观点是错的,那么它就变成错的了。
其次,深度不同。不同的观点就像一面镜子,它如实客观地反映出你的三观,让你面对否定观点冲击的时候,能够冷静想一想,你的三观是否真的不可改变或完善?
我们看待问题很容易只看到冰山一角的表面。例如只看到了同事动嘴不动手就换来了升职加薪,实际上他可能付出了很多别人无法看到的努力。只动嘴,说明能够很好的授权和分配任务;动动嘴就搞定工作,说明他共情和感召能力很强;通过动嘴升职加薪,说明他善于管理自己的领导,知道什么时候该说什么,工作怎么汇报更好。这并不比埋头苦干来得容易,也不比只低头走路、不抬头看天的工作方式差。所以遇到相反的观点,首先不要习惯性地排斥,而是应该冷静思考。亲力亲为可以完成工作,动动嘴也能把工作搞定,条条大路通罗马,这又有哪个否定哪个之说呢?至于选择哪条道路,这是由个人的思维模式、性格、经历等决定的,有点儿像佛家提到的业力。在业力的牵引之下,你选择了适合自己的道路,并踏实努力地一路走下去,挺好。
当透过问题表面看到了本质,看到了更全更多的冰山,就会一切释然。可以依然保持原来的三观,也可以重新调整进行适当的更新。芥川龙之介有一句话我很喜欢,他说“最聪明的处世术是,既对世俗投以白眼,又与其同流合污。”其实,这和道家的“和光同尘”也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再次,态度不同。《大学》中有一句话叫“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就是说,再喜欢的人,他的观点也有不赞同的;而再讨厌的人,他的身上也一定有值得学习的优点。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不同的观点而全盘否定一个人,以及这个人身上其他的闪光之处。
如果觉得动嘴之人好逸恶劳,那么他一定有过人的动脑能力,因为彼得.德鲁克曾说,“用脚走不通的路,用脑可以走通。”就是说,如果我们凡事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行动起来必将容易很多;而做事不加考虑,鲁莽直行的,往往是跑断腿也未必能完成任务,而这正是动嘴之人的动人之处。当我们以谦虚的态度对待不同的观点的时候,就总是会从积极的方面找到它的可圈可点之处。
三、不再对比“不同”和“不对”,刷新三观后,是哪个样子的?
停止了将“不同”和“不对”划等号,我们再遇到不同观点,就不会再有对错的执念,不会觉得三观被否定和挑战。对于不同的观点,有道理就吸取,没道理可以略过,何必坚持非黑即白的绝对。
当放下主观的排斥,和身边人的关系就一下从之前的对立局面,变成了合作共赢的道场。大家都是本着互利互惠的角度解决问题,而不是找茬挑刺、拆台暗算。职场中你不再与谁再做对,别人也不会拿你作为假想敌,这个时候你会得到一种久违的安全感和满足感。
当用包容对“不同”一笑而过,见到各种新鲜事就都能泰然处之。接纳各种多样性,开阔视野、增长见识,拓宽心胸,提升格局。
当我们知道每个人的观点就像每个人的长相一样千差万别,我们在与人沟通交流的时候,就可以提前预设,放弃个人过多的执着,降低对别人的期望。期望小,失望就会小,那么就可以逐渐修炼到“无我相、无人相、众生相”的境界了。
当我们不再对比“不同”和“不对”,我们就拥有了谦和的态度,包容的心态,平等的心理,圆融的智慧。以这种三观与身边人相处,相信路会越走越宽,朋友也会越来越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