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入乡村,助力乡村振兴梦

      党的创新理论是引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思想武器,深入开展理论学习和宣传工作,是增强基层干部的理论素养,促进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为实现理论宣传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我们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走进乡村、深入人心”,为推动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提供理论支持与实践指南。

    因地制宜,强化理论学习“精准度”。推动党的创新理论的学习宣传,必须紧扣自身特点,确保理论宣传具备“精准度”。

      在“找准重点,聚焦群众需求”上,群众关心的是如何提高生活水平、如何解决就业、如何改善教育医疗等实际问题。因此,理论宣传要结合当地实际,与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紧紧围绕“共同富裕”这一系列重要理论,通过典型案例讲解理论如何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如何缩小城乡差距、如何帮助困难群体脱贫致富,让群众看到理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在“分类施策,分层推进学习”上,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群体对于理论的理解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基层的理论学习要分类推进。对于干部职工,可以通过专题培训、座谈交流等形式进行深度学习;对于群众,可以通过简明扼要的宣传册、通俗易懂的讲座等形式普及理论,力求做到“精准覆盖”。在各地组建的“吃茶话室”、“初心讲堂”中,邀请专家把党的创新理论与农村实际问题相结合,为群众答疑解惑,切实做到将理论“飞进”寻常百姓千万家。

      创新方式,提升宣传工作“实效性”。随着信息化的不断发展,传统的单一宣传形式已无法满足群众的多元需求,创新宣传方式成为提升实效性的关键。在学习宣传党的创新理论时,应更加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互动性。

      借力新媒体,拓展传播路径。当前互联网时代,尤其是年轻人群体活跃在各类社交平台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可以利用微信、抖音、快手等新媒体进行宣传,既能够扩大受众面,又能提升传播效果。通过短视频形式讲解党的创新理论如何在发展中发挥作用,或者以干部和农民的对话的形式,展现出理论如何推动当地农业产业化、信息化的转型,使理论宣传更加生动、直接、易于接受。不断创新载体,丰富宣传形式。除了新媒体平台,乡镇还可以通过更接地气的形式进行宣传。在红星农贸集市、党员远教广场、文化活动中心等地方开展“理论宣讲+文艺演出”的活动,把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到群众喜闻乐见的歌舞、话剧等艺术形式中。通过“以文辅教”“以情感人”的方式,增强宣传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理论宣传变得更具互动性和趣味性。

      注重实践,推动理论发展“深度融合”。党的创新理论宣传不仅仅在口号上,更是在具体实践、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推动乡村振兴的实践上体现。

      理论指导实践,解决发展难题。党的创新理论可以为发展提供科学的指导,学习创新理论,增强政策执行力,把理论融入到乡镇发展的具体实践中。借助创新理论中的“绿色发展”理念,推广绿色农业、发展生态旅游,既保护环境,又促进经济发展;通过“共同富裕”的理论,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多种经营,带动贫困地区群众增收致富。强化党建引领,落实理论宣传。党组织是党的创新理论宣传的主体力量,必须发挥其在基层工作中的引领作用,主动组织和推动创新理论的学习和宣传,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实际举措。通过设立学习小组、开展理论宣讲活动等方式,引导全体党员和群众深入学习,切实用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强化成果转化,带动全员参与。党的创新理论不仅要在干部中学深悟透,更要通过各项日常工作落实到全体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开展乡村振兴工作时,以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收入增加等理论方向,让群众看到理论付诸实践的实际成果,激发群众学习理论、支持理论的热情。

      在实际工作中,要不断增强宣传理论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推动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让理论“入乡入村”,与自身发展紧密结合,把实际工作转化为推动基层发展的强大动力,进而为推动乡村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