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
——庄 子
【智海踏浪】
隐匿在山林里以图归隐,是身隐;在闹市之中以图归隐,是心隐。庄子认为,躲在山林里企图归隐的人是小隐,而那些在闹市中心隐的人才是大隐。庄子的意思是:真正的“不执着”是心不执着,而不是身体不执着,即使跑到山林里,心里还是有所芥蒂,根本算不上真正的归隐。相反,身在闹市,心却“无执无着”,“出淤泥而不染”,才是最高的境界。
程颢和程颐是亲生兄弟,都是北宋时期的著名哲学家。有一天,两人赴宴,席中有妓歌舞助兴。小程怒而拂衣离席,大程尽欢而罢。第二天,小程经过大程房中,怒气未解。大程说:“昨日席中有妓,我心中却无妓;今日房中无妓,你的心中却有妓。”小程面惭。
庄子的话对后来的禅宗影响很大。躲进山林修行被佛教看作“修行”的“见习”功夫,即“早晚勤拂拭,莫使染尘埃”。但不接近不证明心里不执著,接近也不能表示有所企图。在这个问题上,禅宗主张“物来则应,应不以心”。淡薄名利,没必要非要跑到深山老林,处于闹市照样可以逍遥其外。正是基于对这个问题的深深领悟,禅宗从来不让修行者恪守什么清规戒律,而是认为“圣人之心若镜,应而不藏”,吃斋念佛难以悟道,吃肉喝汤照样成佛。正像上面故事里的那位老和尚,心中无一物,又何处染尘埃呢?
【知心小语】
尽管庄子说“隐于林”是“小隐”,但“小隐”也是“隐”,也是一种境界。离开喧嚣的滚滚红尘,一切都已放下,便进入了看山不山,看水不是水的大境界。但此境界亦非至上境界,正如庄子所说,我们还要回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境界,那又需要挑起来。一味的放,那是消沉逃避,不可取;只知取,又落入凡夫之激情,也不可取。俗话说,拿得起,放得下,皆入此理。何时该放,何时该挑,唯有有心去体悟。懒融禅师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高僧妙语,回味无穷,不可说,道不破。正所谓“不执著于一物,不执著于一念”。正如下面这个故事所说的:
古时候有两个和尚,老师傅带着一个小徒弟下山去化缘,两师徒一边谈论着佛法一边悠然自得地行路。来到山脚边,一条不深不浅但水流喘急的河横在眼前,师徒俩正要过河,突然迎上来一个妙龄少女,那少女温柔而可怜地向老师傅说:“师傅你好,能否请您帮一个忙”。
老师傅说:“施主请讲。”少女楚楚可怜地说:“我以前过这河时,河水都没这么急,今天河水汹涌,小女子眼看过不去,能后请师傅背我过河?”老师傅毫不迟疑地说:“来吧。”说完就把美少女背了起来,一步步走过了河。
过河后,少女千恩万谢地颖颖道别。师徒二人继续前行,走了很久以后,一直没有说话的小和尚突然问道:“师傅,我们和尚是不能近女色的吧?”
老和尚点点说:“是啊。”
小和尚又问:“那你刚才怎么还去背那个女人呢?”
老和尚问到:“什么女人?”
小和尚:“就是你背她过河的那个?”
老和尚:“喔,你说的是那个人啊,我都已经把他放下了,你还没有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