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猫人
成都商报报道《北大留美硕士万字长文控诉父母“控制与伤害”》一事,王猛的这封“决裂信”在网上引发广泛讨论。而在记者对王父的采访中,他说,他们从小教育王猛的方式没有打骂,而是“谈话”。只要王猛犯了错,王父就会告诉他,要找时间跟他“谈话”。
“大概从2岁时开始,我们就用这种方式跟他沟通。他知道,谈话意味着可能犯了错。即使我们轻描淡写地聊天,他也会一直恐慌。”长此以往,王猛和父母都习惯了用邮件沟通,平静、克制又可以进行深思熟虑。
一家人生活在一起,却要用邮件才能沟通,可见,“谈话”对王猛产生的影响有多大。
其实,我们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都受到过来自于父母的伤害,而这些伤害还不自知。比如:回家晚了,父母会说,你怎么不死在外面?比如:考试没考完心里本来就很低落,父母会说,辛辛苦苦养你,你就这样回报我?我还不如去养条狗。再比如,和父母有争执,父母不管三十二十一就说,翅膀硬了是不是?还想造反啊?
我们和父母之间有千万次可以拥抱的机会,却硬生生变成了最后的沉默和恶语相向。
这里其实有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父母不会沟通。如果他们看过《正面沟通—非暴力人际沟通技巧》这本书,或许就会减少很多的互相伤害。
《正向沟通》的第一版一上市就受到了很多的赞誉。比如,纽约时报商务类五星畅销,备受世界500强企业青睐的商务沟通,谈判教材;知名媒体联袂推荐,获评“年度50佳商务类书籍”等等。也因为社交媒体的兴起,所以在2017版中,专门辟出一章来讨论网络冲突。
作者芭芭拉·派崔特(Barbara Pachter),美国杰出的商务沟通培训师、人际沟通导师,有着二十余年商务、人际沟通培训经验和扎实的理论基础。在多年的实践中,她运用自己独创的正向沟通技巧,帮助无数人解决了困扰其多年的人际交往难题,进而构建更为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
《正向沟通》这本书分为三个部分来阐述:正向沟通的力量,从大量的事实依据来表明正向沟通的必要性;良好的的正向沟通模式,从方法论的层面提出了正向沟通的步骤;没有冲突的生活,对使用正向沟通之后的生活进行了描述和想象。大量的事实让我们感受到了正向沟通的紧迫性,而诸多可以选择的方法让我们知道了可以努力的方向。
不会沟通的父母,也许只是缺少一个WAC的模型
良好的正向沟通始于WAC模型。这个简单的模型,能够帮助父母更地处理冲突,并快速走出和孩子沟通的困境。WAC是三个首字母缩略词—它们代表的是交流所必需的三把“语言钥匙”。
W=什么。到底是什么让你反感?明确问题的所在。
A=问。你想要对方做什么或者改变什么?明确你讲解决什么问题。
C=验证。你要求那个人改变,对方是怎么想的呢?需要验证和明确
1、W:真正让你反感的因素是什么?
这个问题会让你弄清楚自己的想法。当然,这个步骤也要遵循一定的建议才能够
更好地明确问题之所在。
第一、具体而明确。
不要概括,也不要使用“总是”“一直”等一类的词语,就事论事,把当下的行为和评价联系起来。比如:周末了,孩子八点了还没有起,上兴趣班要迟到了,如果你说“你总是睡懒觉”,孩子听到这个肯定是会反驳或者不开心;如果说“八点还不起那你上课就要迟到了,那就要补课了”,相信孩子很快就会起来。比如:孩子玩水把衣服弄湿了,如果你说“你怎么又弄湿了衣服了?你总是给我惹麻烦”,孩子听到要么是无动于衷让你念念叨叨,要么就是白眼一翻继续玩水;如果你能说“把衣服弄湿了,你得自己负责把衣服换掉并洗干净”,相信他就会知道做了事要承担责任。
第二、不要给行为贴标签
做为父母真的是实在太容易给孩子贴标签了。比如,这次没吃青菜,就很容易说“你啊,就是不爱吃青菜”;比如孩子这次考试没考好,就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没用啊?”这些给孩子贴标签的方式其实是非常伤害孩子的。相比较于赌气似的发泄,这时候要思考的是—到底是什么让我生气?把你生气的点冷静地说出来。
第三、行为是否已经对你造成了影响?
这个评价是需要客观的,不带抨击和攻击性的。比如“我快你折磨死了”可以换成“你吵得我头痛,我想要休息一会。”比如“我怎么有你这样一个孩子”可以换成“你现在让我很伤心,我需要冷静一下。”
2、A:你想要对方做些什么?或者改变什么
当你明确了你自己的“W”,接下来就是要明确你自己的“A”了。你想要对方做什么?你想要他发生什么样的改变?
第一、你的需要必须明确,像W用语一样,你也必须明确自己的A。如果没没有A,你就可能得不到你想要的结果—你得到的可能只是对方以为的“你想要的或者是对方想过做的。
第二、当有所怀疑时,请等一下。
如果你不知道要求什么,那就不要去与人沟通。在亲子沟通中也是如此,比如:
夜晚,孩子从外面回来。
你的W是:孩子很晚从外面回来,你很担心。
那么,你说的很晚是指什么时候呢?在父母看来,可能九点就是很晚了,但是在孩子看来十二点才是很晚。
所以,你的A就应该更具体:在晚上九点半之前回来,不然你就会很担心。
C:与对方核对
WAC模型的最后一个字母是C。当执行到这一步的时候时非常容易的,但是这一步必不可少。
C是一个要求对方做出回应的问题。
比如,当你告诉孩子晚上九点半就必须回家的时候。你的C就是:这样没有问题吧?这个时间你可以接受吗?当然,这个核对有可能对方同意,也有可能不同意。如果不同意,那么就必须重新确定你的A,重新进行确定。
WAC模式分开来解释,我们都很清晰,那么在真正的沟通当中,这个模式该怎么样运用呢?我们来看个例子:
情境:快开学了,孩子的寒假作业还没有做好。看着他赶作业的样子真的是气不打一处来。
一般家长反映:现在就知道赶赶赶,早死到哪里去了?原来叫你先写作业就不听,现在知道苦了吧。我告诉你,你没写完作业我是不会带你去报名的。你看看隔壁家的小明,人家早就写好了,你说我怎么会生出你这样的一个儿子来。
这样的话大部分中国家庭的孩子都听得耳朵都起茧了,当然效果是很差的,不仅孩子和父母不开心,亲子关系也是裂缝不断。那要怎么说才是好的沟通呢?在这个具体的情境当中,要怎么样具体运用 WAC模式呢?
W:其实就是因为孩子不恰当娱乐让学习跟不上。
A:让孩子养成恰当规划学习和娱乐的习惯。
C:以后得先做完作业再来看电视,寒假也要坚持学习。
转化成WAC模式之后就变成这样了:你作业没做完,现在这么着急补作业,我也有点着急,怕你写不完,又担心你开学了跟不上。以后假期我们规划好看电视、玩游戏和学习的时间来好吗?这样既能学习,又能放松。你觉得怎样呢?
这样讲话,亲子关系能不好吗?孩子能离家出走吗、能对着父母大呼小叫吗?不会的。当孩子在家里感受到尊重、理解和陪伴,他们只会成长得越来越好。
当然,WAC模式其实需要不断地训练才会有效果的。并不是看了一次两次就有用的,但是当你慢慢觉察到原来的沟通方式是多么无效的、而这种沟通模式很实用之后,相信你会慢慢越用越多的。
其实,父母作为孩子的启蒙者,作为孩子沟通的第一个陪练者,掌握良好的沟通模式其实就是驾起了一座通向外面世界的桥梁。但是很可惜,很多父母本身自己就不会好好沟通,把孩子和世界良好联结的路给堵死了。他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生气,也不清楚自己到底要对孩子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只知道自己不开心了就要发泄出来,只是到你让我不开心我也让你不痛快。但是,作为父母永远都有选择更好的机会和权力。所以,当你想要骂那个低着头的孩子的时候,先想一想为什么WAC模型,想一想这三个步骤的每个阶段。当你想要怒气冲冲丢掉孩子那一房间的玩具时候,也想一想这样的沟通方式还要一直继续下去吗?发泄不是最终的目的,良好的亲子关系的沟通方式才是最终的目的。
诚然,良好的WAC沟通模式不仅仅适用于亲子关系,同样适用于工作关系、夫妻关系甚至是只有一面之缘的陌生人之间的沟通。在良好沟通模式之下,传递出的是一种冷静的、正面的处理问题的方式。
当然,《正向沟通》这本书除了WAC这个实用的模型之外,还有很多其他实用的内容,比如:正向沟通的11个关键;比如:书面沟通和电话沟通又有什么技巧?
如果,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你无所适从;如果,面对暴怒的妻子你不知所措,那么这本书一定对让你有所收获的。
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