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起这本书,就像是许久不见的朋友,如此亲切。翻看着它,重温曾走过的心理路程,内心欢喜。能够在旅程中,相识自己所爱是一件幸事,有时终期一生,我们都很难得遇知己。为了更好的表达我的情感,我将用第二人称来描述我的收获。
她说,我们研究自己,最终是为了忘记自己。我欣然接受。不是出于信仰,这句话的品味之处,在于将“自己”一词更换成你所知晓的任何“概念”,它都成立。这便是我喜欢她的地方。
一位随和的人能够随和的适应任何环境。他不是专业的厨师,喜欢他的人却都因为他的厨艺。年轻时是一名工人,做过工程,二十岁习国画,一生的爱好。喜欢厨艺是因为父亲,父亲的四个儿子都喜欢厨艺,两个女儿则不知。精湛的厨艺给中年的他带来了安定的生活,虽是天南地北奔波,却不窘迫。
他说,食材自有本身的味道,如果食材新鲜,吃起来自然鲜美。饮食清淡,少油、少盐,吃着很舒服,不需要任何调料,有点咸味就可以。
少吃一点,吃精一点,这是他的想法。只要吃就买最好的食材。没有好的话,宁可简单弄一点毛豆,酱瓜炒一炒,喝点稀饭。食材处理要恰当,让人吃得顺口,达到食材的临界点,这是高手的境界。如果炒个毛豆都炒老了或不熟,就是没有足够用心。
他对当地食材的了解融入于心,为了一些食材会开车去很远的地方。这不是秉性的格调高,是发自内心对食材的热爱。没有刻意的想经营餐馆,初心是亲朋好友吃饭喝酒聊天的地方,知道的人多了便有了经营。
吃饭需要预约才可,优秀的事物都需等待。人再多也会提前准备好食材,客人等的久会去催,他的回答始终是马上好,他说,不能因为一顿饭坏了心情。在锅灶间运用自如,总之一切心中有数。酒是自己酿的,为了健康。更喜欢自己付出心意的东西。来的人开怀畅饮,走时心情欢悦,此地生机畅达,溢洋而乐,取名为“醉庐”。他说,克制很重要,过季就不吃,即便是很喜欢很好吃的东西。不必天天大鱼大肉,应该返璞归真。吃菜带点苦味,少点油,对身体更有好处。
聊起家常,谈及父母。父母以前说:大家都想坐轿子,就没有人抬轿子。人要实实在在,不做不好的事情,该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能做到怎样就怎样。一律不强求。父母对我们很照顾,一切都替子女着想。兄弟姐妹六个感情非常好,没有吵过架。
最近老家拆迁,有一个旧房子。因为姐姐单位效益不好,大家就商量把这个房子给她。父亲快走时,我们决定立一个遗嘱,万一拆迁有个凭证。后来拆迁来谈,我们就说先把姐姐的房子问题解决,其他都好说。最终给姐姐争取了一套房子,七八十平方,七八十万。
这样的家庭很少,却依然存在。人的福气往往在舍弃时就已获得,看似失去便是拥有。幸福的原因总是一致,不幸福的原因却是不同。我给你的,不等于要你给我。为别人做了什么事情不一定要求回报。这一点契入我的信仰。
聊起和妻子的事情。他说,两个人对物质生活的要求都不是特别高。一千万是过日子,一百万是过日子,十万是过日子,一万是过日子。物质的标准无止境,一旦掉进去人就活得很累。有内心生活会比较愉悦。如果太过依赖物质,就会容易产生怨言怨气。
家里大部分家务都是他做。如果起冲突,他总是那个往后退一步的人。“永远都是。即便划拳洗碗,也总是她赢了为止。“
她问,做这些琐事的时候,心里是满足的吗?
两个人生活在一起,忍字很重要。愿意做就做,不能因为做了就发火,或者做多了就指责别人。为别人也好,人生觉得愉快,能承受,就可以了,不要有怨言。
那个年代的人们,都是先结婚再恋爱,恋爱的环境是一起生活过日子。感情由淡转浓,彼此相守一生。现在倡导自由恋爱,感情浓且快,消逝也快。环境不重要,在于对自己的态度。人的情感有限,耗费以后,注定没了那份情怀。我的感想。
他说,人的生活都是自己创造的。
对自己的生活有时候会产生怀疑吗?
也会纠结,觉得人生很短暂,怀疑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但我会随和自然地去面对发生的一切。不摆出架子来唬人,也不谄媚。有时候情况也挺复杂,比如在三亚,有人希望我能够强硬一点。我觉得没必要,还是以自己的个性去处理。强烈地喝斥人家,是装出来的,不是一贯作风,没有用。现在这样也已不错。在心中还有一个向往的地方,有让生活愉悦的方式。虽然还有俗世中的工作,但也是有意义的。对其他人总要有交代。
临别。
经历过这么多事情,有什么感想吗?
还是要平静地生活。没有太多奢望,用理性去处理问题。平等交往,真实,平和不做作。不急切的做一些事,不刻意回避。顺其自然,一直往前走。
一位“厨师“讲述他的人生故事,会感受到随和的性格,内心的方正。坚持一件事情容易,一件事情坚持一生不易。从偶遇的一顿饭开始,作者与他产生了交往的缘起,一顿饭一些食材映射出他内心的爱,院子里的樱桃树,鸟儿偷吃,他从不打扰,只有偶尔孩子们来到这里,摘几个给他们算是特殊待遇,他感恩这大自然馈赠的一切。
醉庐的园林设计,由他亲自操办,为此专门翻阅古典园林书籍,查询古人留下的智慧。房子的建造一定要讲究风水,他如是说,体现敬畏之心。
如此一位“高雅的厨师”,没有丢掉半分烟火之气。喜欢游泳,酿酒,国画。酿的酒馈赠好友,留于家人品尝。国画有朋友看上的,随他拿去。邻里之间保持着和乐的关系,来往的亲朋较多。和光同尘是修行的最高境界。因为内心富裕,便舍得。这是属于他的福报。
再次翻读,收获颇多。禅机之处,仍需自悟。愿你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