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六月初,我和女儿登泰山下来,顺便去了曲阜,到孔老夫子的老家感受了一下儒家文化的氛围。
听导游讲,孔子讲学的时候,只有三间茅草房。孔府现存的规模,是历朝历代崇尚儒家文化的统治者逐步扩建起来的。
孔府的后花园里有一个小戏台,据说是孔子的后人喜欢听戏修建的。时至今日,孔府还保留有许多传统剧目,每天上午下午各演出几场,供游人观看。
我们正巧赶上了戏点儿。乐队早就来了,散坐在戏台的一角。乐队有五个人,除了一个年轻女人,其他四个全是老头。
广播一响,先介绍了今天演出的剧目:山东梆子《俞伯牙》。这时乐队归位,锣鼓齐响,主角登场。一个高个子的老生(女儿说是他穿了厚底的朝靴),慷慨激昂的唱着山东梆子,我们也听不太懂,只觉得调调还真有点豫剧的味道。
再看乐队:那个女人有一下没一下的敲着梆子,四个老头有吹笛子的有拉胡琴的各司其职,其中有一个老头非常忙活——他一个人手脚并用的管着六样家伙:两面鼓,一副竹板儿,一个梆子,还有锣和镲各一个。。。这么多乐器在他手里,他看上去却很从容。两只手熟练的转换着家伙什儿,那么的得心应手,有条不紊,什么也不耽误。不由得让人赞叹!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像这个老先生这般能耐,不知得多少春夏秋冬,寒来暑往才能练就。真是功夫不负有心人哪!
图片发自简书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