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这个话题,截至目前我的认知 我无意从高科技的角度来分析,仅仅从文科生的视角来分享下与此相关的三段经历:
2015年,我有幸通过一个HR行会 去IBM研发中心参观拜访 ,当时IBM已经在使用敏捷管理了 ,工作人员带着我们参观了 他们研发出来的能预测足球比赛的 机器人以及能把招聘这个模块全部走完而不需要人类参与的 一个程序 ,当时给我的感觉是 “心有戚戚焉 ”,HR的工作看起来会被智能机器人所替代 ,那我岂不是要喝西北风了 。于是后来我一直关注 HR这个领域智能机器人发展的动向。我发现这几年HR的发展并不是随着 AI而有所改变,而更多的是随着业务的变化而改变,我记得2018年人力资源之父-戴维 尤里奇曾到中国做演讲,提出了 HR的胜任力模式 ,我已经不记得那个像蜘蛛一样的胜任力模式的具体细节了 ,但是会让我感受到HR要继续对业务产生影响,不简单的是要做一个懂业务的HR ,而必须是一个 “十项全能选手 ”,这些 “全能”更多地集中在软技能上,比如沟通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这些能力一无标准,二不可量化,如何演化为精确的AI程序呢 。这段经历给我产生的一个认知就是未来必须成为一个具备创造力的人类 ,在软技能上多下功夫,多做些常规流程解决不了的事情才不至于被AI所取代。
去年10月我带着孩子去了趟上海迪斯尼,客户体验感非常赞,一个很大的感受就是:人真多,这个“人”指的是迪斯尼的工作人员,从酒店到小镇,到迪斯尼乐园,都会看到微笑着和顾客轻松打招呼的员工,任何情况都可以很容易从身边的工作人员这了解到想知道的答案,这种感受贼好,为啥,因为我面对的是有温度,有表情的和我同类的人,甚至他们都在用身体语言传递快乐,呵护和关爱。这些人的工作似乎并不是什么创造性的工作,也很容易被替代,但我想说如果他们都变成了智能机器人,作为客户的我会觉得很麻烦,好不容易带娃出来放松一下,还得走一些很复杂的流程,因为机器人得按照标准的流程才能出结果哇,比如你去医院机器上挂号,稍有不慎,输错了号码,还得重来。也许你会说那是因为你没见过世面,现在的智能机器人技术很高,不需要你输入,直接语音就好,但是我要是问了一个机器人程序里没有的问题呢?人终归是灵活的,我想科技再怎么进步,人类也不会把机器人的程序弄得跟人类大脑一样精致吧。为啥?如果都一样,谁是谁的主人呢。之所以有这种贼好的体验感是因为和香港迪斯尼有了对比。去过的朋友不知道有没有同样的感受:香港迪斯尼的员工相对比较少,讲真,我只能在设备穿梭和表演中才能感到迪斯尼的快乐感。But这么多的员工是有人力成本所在的 ,而且是个人 ,就会有生老病死&七情六欲,这里面的管理成本也是非常巨大的 ,如何让几万个员工每天上班都保持快乐心情,想想都觉得是一件艰巨的事情。这段经历给我产生的感受就是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至少不会那么快地被取代。
我一直在制造业公司工作 ,上一份工作公司规模很大 ,很多的工厂很早就开始运用机械手臂,员工只需要坐在 办公室点击按钮操控机械手臂就能很好的做出产品,但这种生产线主要基于标准化产品,对于非标产品还是需要员工亲自坐在生产线上;目前所在的公司距今已经有26年了 ,26年的产品制造一直是靠人来组装,过去有一些标准化的产品其实是可以上智能的,但是造价昂贵,谁也不能保证上了之后是否能产生更大的价值 ,果然后面十几年标准化产品越来越少,客户需求五花八门,似乎每一个订单都需要从头开始,定制化的产品还真的靠人的智慧,从无到有的过程不是什么AI都可以做到。虽然目前已经是工业4.0时代,真正实现智能化的公司一定是市场导向的,如果没有标准化产品的订单保证(估计国企能做到吧),谁敢花大钱引进AI呢。
李笑来老师在《财富自由之路》指出人类之所以能成为万物之灵,是因为人类是唯一能持续自动升级自己的操作系统的动物。人工智能可以产生和人类大脑类似的“操作系统”,但无法实现自动升级,或许当真的能做到的时候,那AI或许被什么大阴谋家所控制或者 人类已经退化了“持续自动升级”的本能 了吧。
本文比较感性地分享了我对于“人工智能取代人类工作”这一观点的看法。简单总结下,我认为重要的不是担忧,或者“阻止”科技所带来的改变。人工智能运用的范围很广,在逐渐给人类带来便利的同时,作为个人,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学习的状态,随时更新自己的能力库;任何岗位都可以、都有机会充分发挥作为“人类本能”的再创造能力,重点是我们自己的选择,是否要选择停留在看起来机器人就可以完成的工作层面。
我是关注于企业人才发展,生涯咨询和教练技术的Monica,欢迎大家留言交流这个有趣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