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从一开头跳到二,微信好友从几十到几百,接触的世界越来越大,身边形形色色的人也越来越多,似乎所有关于以后的数字都在疯狂增长。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当身旁的一切都在营造一种热闹而充实的氛围时,内心也越来越封闭和孤寂。你有过这种感受吗?
有人问你:某某最近怎么样?你们不是很好嘛?你张了张嘴把到唇边的话又咽了下去。其实,你也不知道你们是从什么时候起不联络的。
曾经默契的相遇相识,到最后默契的疏离陌生,有些关系似乎彼此都懂得了点到为止的道理,像横亘在时间长河两端的星宿,明明彼此还熠熠散发着光芒,却再也辉映不到对方。
我有时候会幼稚的觉得这是一种惩罚,是时间在我们成人后给予的第一把匕首,它告诉我们,这世上不是所有到来的都是能够停留的,不是所得到的都是能够永恒的。
大学里老师讲过关于他与他朋友的一个故事。两个人都是从农村里长大的,只不过老师听话的选择了读书,老友辍学后四处打工,最后又回到了家乡成了本本分分的农民。圈子不一样的人,连话题都难以融合在一起。
老师和老友相见的场面虽不像鲁迅与闰土那般隔阂深重,是让人透不过起来的高墙。但因为彼此生活的环境接触的人和事不同,自然没了共同语言。两人的话题只有一个:回忆。一起回忆儿时一起做过的捣蛋的事情,一起去那家以前常常去的网吧。
没有矛盾,没有争吵,我们就这样越走越远,不仅仅是生活的距离,更是心的距离。老师说:我知道我们现在不一样了,但我更知道,他是我儿时的玩伴,是我的老友。
我们这一生之中会遇到很多的人,点头之交也好,推心置腹也罢,到最后能留下来的寥寥无几,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小时候会哭天喊地的闹,但现在的我们,大多沉默的接受,这是常态,也是必然。而那些留下来的,贯穿我们的一生记忆的人,实属珍贵。
很多年以前我不喜欢听《最佳损友》,陈奕迅唱了那么多首歌,我独独在这首里得不到共鸣。刚放暑假那天,我的手机里出现了两通同一个号码的未接来电,是K,因为是打了两次,我寻思她可能有事情便回了过去。
K有些尴尬的说是因为她电话簿里有一个和我同名不同姓的女生。空气沉默了几秒,我有些尴尬地笑了笑说,那可真巧。不足一分钟的通话,是我们十年以来最长的对白。
相遇有时候真的很奇妙,我是在上课的班级里与K重逢的,三伏天里的燥热在我们对视那一刻突然冷却了下来。K还是喜欢梳麻花辫,她的发量多,以前喜欢梳两根粗粗的麻花辫,而如今她将麻花辫低低地绑在后脑,是成熟的模样。说起我和K的故事,再看看彼此疏离到无话可说,便觉得心酸。
那时候我们的家离得很近,K是我转学生活里第一个交好的女生,皮肤白白的,笑起来有浅浅的梨涡,看起来是个大个儿头,但说起话来细声细语的。我们一起去读寄宿学校,学校刚建起来,校舍潮湿,我因为不适应总生病,K怕我落下功课,就在第一排整整坐了一个月帮我写笔记。
新校园里没有超市,自备零食成了我们的头等大事,我喜欢吃方便面,缠着母亲给我装一大包。印象中K总是吃榨菜,她的皮箱里似乎有拿不完的乌江榨菜,后来我提出了交换零食,于是两个女孩子每当熄灯后就蹑手蹑脚的缩在床铺上吃方便面就榨菜。
我也是后来才知道,K的父亲当时在当地的工厂上班,榨菜是厂子里给的员工福利,她的零食只能是吃那一箱又一箱的榨菜。那时的夏日充溢着不想午休的念头,放学的路藏满了彼此的少女心事,赤脚踩进淌着冰凉的水流里,笑嘻嘻着争夺一颗呲牙列嘴熟透了的西瓜。
越是细小的往事,越能填补记忆里的空缺。没有生活的琐碎,也没有世俗的干戈,我们活得赤诚天真。如果再给我一次选择的机会,我不想认出来,我宁愿K能活在十年前的那个夏天,像个充满能量的小太阳一样冲我喊:“快走啊,我们一起去摘葡萄。”薄荷叶在台阶下一簇簇葱茏过一个个春夏,可我们最终没能等到葡萄成熟。
我曾一遍遍练习与K重逢时,我会如何和她讲我这几年的际遇,可如今,她就在我微信列表里,我们没聊过一句话,没互评互赞过朋友圈,甚至连备注都没有改。像是时间给予的惩罚,把一颗颗曾经热气腾腾的心冷却,有些人明明来过,她曾鲜活的存在在某个年纪某段记忆里,闹腾,莽撞,赤诚天真,可也真的离开了,安静,沉默,疏离陌生。
总有人说,人山人海,做不到边走边爱。很难再将一腔热情付诸于成年人的世界里,一辈子遇到过那么多人,我们会有自己的三观,自己的圈子,行走在属于自己的生活脉络里。能有过一段共同美好的回忆就足矣。
愿你年少心事都能如愿,往后与我无关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