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篇笔记里,尝试总结下o2o或者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史,顺便总结下对一个产业过程的观察
13,14年左右,o2o的概念开始兴起,基本上任何一个线下行业,做个app,就号称是o2o然后来融资了。投资人还是属于看到互联网+传统行业的团队,就尝试投资一下的阶段。
这几年,本质是资本在投资互联网成功后,想用互联网的惯性思维来布局传统行业。
等到15,16左右,投资人逐步在o2o或者交易平台上产生了一些共识,包括用小而轻的服务去圈供应链资源(如口腔治疗的牙医),用信息化能力重新整合服务链,还有包括信息化改造后的公司必须要有改变原有行业成本结构的能力等,平台经济不再是单纯的C端下单过程的线上化,而是逐步变为对整个行业进行信息化改造,并凭借改造后的成本结构优势获取垄断地位,这时候故事讲的就更细更贴合现实。
到16,17,18左右,创业团队在实践中逐渐成熟,找到了一些适用本行业的打法。
比如,开始引入微信私域的力量,因为线下的商业本质上非常看重客户关系,而IT技术或者互联网媒介的引用,一定会帮助连接用户,只不过微信做服务号做的太差,产品理念定位就是错的,把商家对自己用户的沟通看成对用户的负向价值而不是正向价值。这样就逼着行业把原本定位与用户与用户连接的微信私号,用成了服务号原本打算做成的样子。
比如,CRM系统的逐步完善落地,公海,线索分层,营销回访,用户旅程等等,让营销由之前的KPI分级和科层人事管理,逐步开始走向更关注销售过程的控制,动作的SOP化,和数据辅助下的更精准的人群营销策略。
此外,对业务本身的理解,也逐步呈现与传统互联网不同的思路,以前投资人甚至会关注你app的dau,但是线下业务根本不是以pv来衡量商业价值的,而是以订单,所以中间也有过一些插曲,一些O2O公司会搞一些签到打卡之类的无聊活动,来拉升dau。后来才变成更适合理解交易平台的LTV,CAC这类数据指标体系。
这一时期最典型的成功公司就是滴滴这类打车app,一头是补贴+优惠券,一头是调度算法。垄断地位的规模体量,算法带来的科技公司观感,方便的叫车体验,基本是最早跑出来的成功公司。
到了19,20,21左右,除了滴滴获得巨大的成功外,也有其他行业逐步跑出来了一些明星公司,独角兽看着有点像个动物了。
比如在线教育,虽然在线教育不算是offline,因为他的履约在线上,但是从营销到服务整体起来与传统的线下业务模型非常相似。vipkid,51talk,还有其他一些种类的在线教育都不错,有完善的营销体系,和在线上提供原本线下服务的能力。虽然有高投放成本的问题,但是他们赌的都是拿到垄断地位后,降低获客成本,这个打法有些疯狂。但是公司整体的数字化程度是相对于以前的教育公司,是高了很多的。直到遇到了双减。
比如瑞幸咖啡,自动咖啡机+SAAS的落地让他大规模的铺点变得很轻松,从配送走向鼓励自提,也会改变成本结构,降低咖啡的价格。他的产品定位看起来就是能够打败星巴克中国的,论咖啡,比你便宜,论环境,星巴克不如其他一些小的特色环境的咖啡馆。看着前景良好,直到他财务作假。
比如共享供电宝,虽然共享经济在自行车的实践一地鸡毛,迟迟没有做好成本结构的优化,但是没人怀疑共享自行车的获客能力和用户价值。而共享充电宝在一开始就帐能打平,而且用户对价格相对不太敏感(缺少对比+客单价低),所以共享充电宝在铺量后是有可能跑出不错的财务报表的。
比如共享系列的产业互联网有一个弱点,就是靠铺点来做用户量,跟用户的接触时间短暂,也不重视(也不需要)连接用户的能力,更没有品牌的忠诚度,唯一对用户的抓手只能是送点优惠券了。这就造成了这批公司的壁垒不足,后进入的公司完全可以靠钞能力再洗一遍这个市场。
于是产业互联网在这几年加速刹车,好不容易跑出量的几个公司要么赛道没了,要么自己作死,资本由于政策问题开始逐步逃离,于是尚未被信息化改造成功的诸如一些新消费的赛道,也就不再被人关注了。一些会搞营销策略,B端系统,微信私域的人也下岗了。
不过在这个困难的阶段,踢走了创始人的瑞幸搞了小程序,搞了私域,升级了产品,做出了爆款咖啡,报表越来越好看,原本做空的机构开始做多它,还真是个非常戏剧化的商业奇迹。
其实单纯从宏大叙事角度来说,数字化转型,或者说数字平台经济,是一个生产力发展的必然阶段,世界早就过了大生产年代,现在大部分行业都是产能过剩而需求不足,生产不是问题,让人买才是问题,所以营销越来越重要。
而营销,从随缘的品牌广告阶段,早就发展到了新阶段,比如利用互联网和其他媒介快速涨量,数据科学帮助精准营销,营销与服务链的高度捆绑互相提升。虽然现在还有诸如营销过于打扰,数据隐私泄露,用户体验提升不明显等问题,但是完全是可以靠企业继续优化和继续进步来避免。
从历史看,成功升级到下一个阶段的企业,是显著具备更强的竞争力的,是有机会成为全球顶尖企业的,比如发明了车辆的流水线生产的福特公司。而这些企业会诞生在哪里呢?
监管政策从来都是为了发展生产力,而非扼杀生产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