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我特别喜欢一句话:
想要,但不争取
想做,却太早认输
因为这句话对于我来说,真是血淋淋的一刀见血,就像武侠里的神功一剑封喉,畅快淋漓!完完全全说得就是自己啊。
现在,我最喜欢另一句——温森皮尔说:“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那种样子,而你却会是你所想的那种人。”这句话读起来有点拗口。
稍作解释:你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样子,而是你的所想,使你成为那样的人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明明要求自己从明天开始就好好学习,坚持了两天之后又无奈的恢复原状,明明对身边的人说自己要减肥,很好,坚持了几个星期,但是,最终还是恢复成原状,三分钟热度,时常憎恶自己的不争气,坚持最多的事情就是坚持不下去。
我不想和你谈论关于坚持、关于自律这些。
我想和你谈谈心理屏障。
或许你从来都没有意识到,或许自己,一开始就输给了自己。
心理屏障,有三。
一,消极的心理暗示。
消极的心理暗示通常是我们成长过程中,一些重要人物给予的。如果你的父母或者是其他人告诉你,你总是迟到,你总是混乱无序,或者你从没彻底的完成过一件事,那么等你成年之后,很可能无意识的遵从着以前的方式行事。
对于这种行为常见借口就是“这就是我的做事方式“、“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
更有,一个高尔夫球手觉得自己会失败,于是他就真的失败了,这是为什么?潜意识通过它自己的方式,来实现它的期待。
对于一个预期自己会失败的高尔夫球手来说,决定他成败的不是意志,不是渴望,而是身体的每个细节,每块肌肉的运转,每个身体调节。而身体的每个细节,每块肌肉的运转和每个身体调节,都是由潜意识来完成的,他根本就控制不了。而如果他的潜意识认同成功的概念,于是,它便立即调动所有能调动的肌肉,神经,来完成自己的预期。
而这里,我们可以看一看隐藏在“运气”后面的真理。我们从小就知道“运气只光顾有准备的人”,这是对的,绝对不是迷信。有些人很幸运,做生意从不失手;他们的手伸向哪里,哪里都变成黄金。这是为什么?仅仅因为他们信心十足地期待着自己的成功。
有一些很想戒酒的酗酒者,但是,他们做不到。如果你问他们,他们会非常诚恳地对你说:她们不想喝,喝酒让他们也很讨厌自己,他们知道酗酒对身体有很多害处,但是,他们总是不受理智的约束,仿佛被什么东西逼迫着,不得不喝。
这种解释,其实不是借口,而是事实。他们被迫做出那些行为,因为理智不能把他们从心理暗示中解救出来。人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命运的玩偶,操纵的就是心理暗示。我们只有懂得了如何驾驭心理暗示,才能不再是命运的玩偶。
所以你要相信,没有人天生就是杂乱无章或规整高效的,都是通过不断练习和重复培养出来的能力。而前提更是,我们要相信自己,能够成为我们想要成为的人!
二,担心破坏自身的本真状态
之前我一直想把自己的生活变得有条理,有节奏些,但是内心却是一直持怀疑的态度。
为什么?
我经常会问自己:太过自律的人生真的是我想要的吗?你看啊,每天都在同一时间做同样的事,太过条理,会不会变得冰冷,算计,无情。会不会变得失去自我或是太没有自由,这样会不会丧失生活的乐趣,会不会变得僵化,死板,不懂得变通。大千世界,为什么我要折磨自己一成不变,这么多美食,这么多好玩的,我不去经历,却要过的像苦行僧一样?一天又重复一天,得有多无聊。
直到我鼓起勇气,询问一位特别牛逼特别自律的朋友,他的一番话让我恍然大悟
“你这种想法完全是错误的,很多人都躲在种种谬误之后,将其作为无法实现自律的借口。但事实证明,你的生活越是 安排的有序,你越是拥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得到真正的放松,认识自我,享受快乐。你将获得强大的内在控制力。”
关键在于尽可能安排好,组织好一切事物,提前做好计划,做好充分准备,关注具体结果。
你越是能将掌握中的因素安排的有序,成就感就高,而不会过后责怪自己太浪费时间。你就越是能够在需要做出改变时拥有最大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三,自我局限的观念
对于自我局限,引用一句话
“我注意到:那些宿命论者,在过马路之前还是都会左右看。” — 著名物理学家霍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