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此前曾给俄乌和谈设定“50天窗口期”,但在7月28日突将期限压缩至“10-12天”,并威胁若俄方不在8月8日前推动和谈将面临新制裁。此举被俄方视为“最后通牒游戏”,谈判僵局导致特朗普选择军事手段施压。
8月1日,特朗普于8月1日通过社交平台宣布,将两艘核潜艇部署至俄罗斯周边“适当区域”。
美方试图通过“核潜艇牌”实现三重目标:一是逼迫俄在乌克兰问题上让步,配合美国主导的和谈进程;二是向国内展示对俄强硬姿态,缓解“对俄软弱”的舆论压力;三是借此向欧洲盟友施压,迫使北约国家强化对乌军援。
面对特朗普的威胁, 普京的战略忍耐与反制。
俄方虽公开淡化威胁,称对美军动向“实时监控”,实则采取软硬两手应对:一方面外长拉夫罗夫释放缓和信号,强调“不允许美俄直接军事对抗”;另一方面普京暗示中国支持对美构成牵制(“有中国在,特朗普不敢掀桌”),试图分化美国战略资源。
普京和特朗普通过隔空喊话后,两个人计划于2025年8月15日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举行会晤,这是自2021年拜登与普京日内瓦会晤以来,美俄领导人四年来首次线下会晤。
特朗普于7月31日对俄发出最后通牒,要求俄方在8月8日前推动俄乌和谈,否则面临新制裁。普京在期限临近前同意会晤,被解读为特朗普“极限施压”策略奏效。俄方虽未直接回应威胁,但强调会聚焦“乌克兰危机的长期和平方案”。
若会晤无实质突破,特朗普可能面临国内对其“对俄软弱”的批评;而普京则需平衡战场优势与外交收益,避免被美方单方面施压。
美俄直接磋商可能削弱乌方谈判地位,尤其特朗普暗示“泽连斯基应接受现实”,或迫使乌让步领土以换取停火。但欧盟坚持参与进程,避免自身利益被牺牲。
若美俄达成某种默契,可能影响欧洲安全架构,甚至动摇北约对乌军援承诺。
此次普京与特朗普会晤存在以下具体分歧:
特朗普的核心诉求是推动在战后乌克兰部署一支以英法等北约国家为主的“欧洲维和部队”。这种做法实际上等同于将北约军事力量正式部署到俄罗斯边境,严重触碰了俄方的战略红线,是俄方难以接受的。特朗普的这一态度凸显了其交易式外交风格,他对乌克兰领土的得失并不十分关心,重点在于如何将北约势力楔入东欧,以此巩固美国在欧洲的掌控力。
普京方面则将解除自俄乌冲突爆发以来西方对俄罗斯实施的全方位严厉制裁视为优先目标。自冲突爆发后,俄罗斯经济长期承受着制裁带来的重压,解除制裁是俄罗斯亟需摆脱的枷锁,所以普京将其视为生存命脉,在这方面任何让步都需要换取实质回报。
此次会晤是美俄在僵局中寻求突破的尝试,但双方核心诉求差异显著——美方试图以制裁施压换俄让步,俄方则力求巩固战场成果并分化西方阵营。乌克兰能否维护主权完整,将成为检验会晤成效的关键标尺。
总之,俄乌双方的各有各的诉求,俄乌战争停火仍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