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A类:1.学习生字词。
2.背诵描写骆驼咀嚼样子的句子。
B类: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对骆驼的喜爱。
2.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的怀念。
C类:了解《城南旧事》。
一:导入
师:北京这个地方相信大家都很熟悉,那它给你的感觉是什么样的?
生:繁华的、灯火璀璨的、消费水平高的、有钱的……
师:但是呢北京之前不叫北京,而是叫北平。在那个时代北平没有现在的车水马龙、灯的璀璨,却另有一番别的风味,欣赏北平的照片。
生:哇:那时的交通工具是骆驼啊!
师:是啊!同一个地方,生活在不同的年代,那么童年的记忆也不一样。有一个台湾的女作家叫林海音,她的童年是在老北京城南度过的。后来又去了台湾,为了怀念,她把在自己在城南的生活写进了一本书里,这本书叫作《城南旧事》。今天我们就来读读这本书的出版序言——《冬阳· 童年· 骆驼队》。
二:文本解读
师:冬阳,童年,骆驼队,三个词组成了文章的题目。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这三个词当中,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用间隔号隔开又说明了什么?
生:我想到冬天的阳光下,作者看见了一群骆驼。
师:那你已熟读文本,重点描写的是哪个词语呢?
生:骆驼队。
师:那围绕着骆驼队描写了哪些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的主要目标。好了那谁能说下第一件事是什么?
生:学习骆驼咀嚼。
师:那骆驼咀嚼时的样子是什么样的?请找到相关语句,并且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那样丑的脸,那样安静的态度……鼻孔冒着热气。
师:那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作者很喜欢骆驼,因为骆驼非常丑,却观察的很仔细。
师:是呀!正是因为喜欢,所以当她看到的时候作者做了什么事?
生:自己的牙齿也跟着动了起来。
师:为什么作者的牙齿动了起来?
生:因为作者看的太入迷了。
师:也正是这种入迷,这种喜欢,不禁让作者想起了老师说的那段话,那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骆驼稳重、从容不迫、不慌不忙的特点。
师:那骆驼的这种沉着冷静,从容不迫不紧值得作者学习,同时也是我们所要学习的精神。
师:那还描写了什么?
生:和爸爸讨论骆驼铃铛的作用。
师:爸爸和作者分别认为驼铃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谁对?
生:爸爸对,也有人说作者对。
师:其实爸爸的回答是理性的,而作者的回答是感性的,从中我们就可以感受到作者的什么特点呢?
生:天真、很有想象力。
师:是呀!正是这种天真不仅让作者的童年生活充满了幸福快乐,还有很多有趣的事呢?那接下来又描写了什么呢?
生:想替骆驼剪垂在肚子上的驼毛。
师:咱们都知道在春天骆驼脱毛是一种正常的自然现象,而作者此时想要把它剪掉,说明了什么?
生:作者的天真可爱。
师:只有天真吗?那大家想一下作者剪毛的原因是什么?
生:想让骆驼干干净净。
生:哦!我知道啦,还有善良,因为她关心骆驼。
师:对这一举动体现了作者的善良。那还描写了什么场景?
生:问妈妈夏天骆驼去哪啦!
师: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作者对骆驼的想念。
师:对,那夏天骆驼到底去哪了,回去的时候你们可以自己查阅一下资料。
师:那即使童年很美好,现在的林海音还会做这些事吗?
生:不会。
师:即使不会但这些美好却存在作者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把这段话齐读一遍。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但是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
师:是啊,不光是“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当作者已是人到中年,并且还在台湾,可能会产生更多的人生感触。比如,当她再一次想起那挂在骆驼脖子上的铃铛,当她再一次想起那垂在骆驼肚皮底下的长长的毛,当她再一次想起童年时那满脑子的问题,她可能会怎么说?将作者想说的话写在这一段文字的后面。
生:那时的我真傻!
生:那时的我真快乐!真天真!
师:对,正是这份天真让我们的童年时时刻刻都充满了快乐!所以即使童年一去不复返,作者会一直怀念,所以才写了《城南旧事》。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看《城南旧事》这本书,也可以看电影,跟随文字,画面一起感受作者美好的童年。
三:体会情感
师:跟随《童年》这首歌一起来走进我们的童年,呆会找人分享你的童年趣事。
生:有一次我把醋当成了可乐。
生:因为喜欢吃棉花糖,我找了几块棉花然后上面撒些糖,然后在火上烤。
师:是呀!这么美好的事虽然已经远去了,但你会忘记吗?
生:不会,遇到搞笑的事情我就会想起。
师:对呀!因为它们会重临于我们心头。那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生:存在心中。
师:对,带着怀念,再次感受下作者的童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