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谜题:光伏是西方人发明的东西,为什么全产业领先的却是中国?
答案正是在于,我们取得了降本增效的最佳平衡。
咱们刚提到的,中国光伏供应链大而全、原材料物美价廉,说的是降本。
接下来咱们说说增效。
中国光伏在每一个时期都能够选对一种最适合产业化的技术,而不是在实验室里最先进的光伏技术,并且把它推向大规模量产。
这一点非常重要。
很多人不理解:
为什么最酷最尖端的技术不适合量产,量产的技术听起来效率没那么高,却成为大多数企业的最佳选择?
中国光伏头部企业天合光能的首席技术官冯志强给我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2024年光伏行业特别火的一种电池技术路线叫BC电池,Back Contact,背接触,意思是这种电池的正负极都做在了电池片背面,正面非常一体美观,由于正面没有栅线遮挡,效率也比其他主流电池要高一点。
早在十几年前,天合光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就开始研发这种电池,还拿到了国家重点科研项目,最后项目研发成功,企业获得了科技部的高度认可。
但是天合光能内部有人就对此感到不满了,尤其是销售部门说:
冯博士,你们研发做的东西挺好,但是不能卖钱啊。
冯博士内心也很矛盾,因为当时他们在实验室的中试线上,也就是实验室和大规模量产之间的初步规模化试产线上跑了一遍,发现BC电池的成本还是比当时的主流电池片要高。
我问他高多少,大家猜猜这个数字。
只有20%。
哪怕你效率更高,20%的成本差,就足以否定一种光伏技术路线的大规模量产。
而与之形成对比的一个例子就是,中国光伏产业化第一人施正荣,早年在澳大利亚求学的时候,就研发了很多先进的光伏电池技术,可是当他决定回到国内以后,他决定选择一种效率比较高、更容易规模化量产的电池技术,也就是铝背场电池,BSF,在中国落地。
事实证明,他的选择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当时国内连成型的供应链都没有,很多设备、原料都需要进口,一些上游供应商甚至就靠他的订单来扶持。
如果贸然把国外最尖端的技术带回来,可能连配套的供应链都凑不齐,量产的良率更是堪忧。
后来长达十多年的事件,铝背场电池一直在中国和世界主要光伏国家作为主要的技术路线得到推广应用,直到隆基崛起前后才用一种新电池,PERC电池替代了铝背场电池。
为什么工业生产,要追求先进,但不能是最先进,因为最先进的技术往往是非常脆弱的、处于萌芽阶段的创新。
当你想把一种新产品扩产百倍、千倍的规模,就必须考虑供应链配套支持的程度。
举一个很小的例子,很多在实验室里的太阳能电池,动辄效率在30%到40%以上,听起来比现在主流20%多的光伏电池高很多。
实验室里为了打破世界纪录,企业可能投入重金、用手工而不是机器、用最昂贵的材料、花费很多时间、经历无数次失败,只为制造出一小块电池送去专业机构检测效率。
这样的世界纪录根本这样的世界纪录根本不可能用在量产环节,因为成本是不可承受的。
这就是科研和量产的本质区别。
对此,中国的光伏设备专家王俊朝总结了一个词特别好,叫“产业化技术”。
中国光伏最厉害的不是尖端技术最强,而是产业化技术最强。
产业化技术的本质,就是在大规模量产的成本控制方面和产品本身的性能、效率提升方面,能够取得最佳的平衡点。
这是中国光伏能够取得全球绝对领先优势的根本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