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学习薛侃录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 金到足色方是精 篇收获到的一点启发是:
纯金之所以是纯金,在于足色,而不在分量的轻重;圣人之所以是圣人,在于其心是否纯粹是天理而无人欲,而不在其能力的大小。这使我想到,各行各业都有翘楚,上至纵横捭阖的政治上,瞬息万变的经济领域,下至大隐于市的民间,别具匠心的手工艺人,在权力、钱财、能力上或许确实悬殊,但是下面的群体就足色而言真的是毫不逊色,从他们的德行言语所作所为中就能看出来;厚德载物的习总书记,人道公益的马云,德高望重的民间中医,精益求精的工匠艺人,在专精这一点上真的是没有区别,我想这就是那份不拘泥于分量的成色吧。就如博仁老师告诫的那样。人人皆可以为圣,圣人之道吾性自足。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专注于我们心的底色而不是务求和别人一样万镒,但求日减,不求日增,专精在我们的本职和所爱之中,我们一定能够活出纯粹,超凡入圣。
5、读家书,听分享感悟✔:2分
今天中红姐家书的主题深刻而又现实,成长的这几年我也形成了一些自己的认识,借着谈感悟这个环节我也说说自己的看法,有不符合实际以及不恰当的地方还要中红姐帮我指正!
夏虫不可语于冰。井蛙不可言于海。夏虫的眼界受制于时令,井蛙的局限于居处,比喻不该和眼界见识受所处生活局限的人轻易谈论大道理。
如果我们的能力无法帮助他们改变所处环境和教育水平,就不要轻易对他人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做出评判。一方面,就像中红姐所说,人人所处的位置不同,面对同一件事情的视角就不同,横看成岭侧成峰,当然理解也就不一样。另一方面,你能完全保证自己的想法就是绝对正确的吗?我想任何人都不敢轻易打这个保票:首先,万事万物都处在绝对的运动变化之中,真理一旦脱离了它所应有的条件,便会滑向谬误,因此科学的方法论指导我们对人对事应当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再者,我们人认识问题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螺旋式上升的过程,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因此,没有人能保证同样是一件事,经过时间的沉淀后,不会有截然相反的评价。而且,由于人自身的情感因素,往往夹杂着个人的主观理解,这样的评价或多或少会有失公允,这对当事人是不够公平的。
中红姐职位变化所带来的思考让我想到了“共情”这个词,简单来说就是同理心,换位思考,尽可能站在他人角度上看待和理解问题的能力。这个词近几年都很热,大概是因为随着社会的不断开放,人们对各种现象的包容度越来越高。但其实我一直觉得,共情这种能力,有应当归有,但是绝对不存在完全的共情,因为每个人的经历都是不一样的。我们并没有资格去按照我经历阅历及所处职位形成的为人处事那一套去评判和要求别人,那样确实肤浅又幼稚,别人的伤疤,是你不曾体会过的伤痛,我们只有旁观包容的份。
因此我特别赞同姐姐的看法,用人心换人心,爱心换爱心。就像博仁老师所说,没有人能拒绝的了一颗真心利他的心。只要是真心为他们着想考虑,随着时间的推移,迟早会得到他们的明白和理解。世态纷纭,莫衷一是,人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立场和看法以及个性。虽然我们难以做到一致,但是能够达成统一的是那颗一心真诚无谓,自省利他的良知之心,在这样一个正知正见的大的文化共鸣下,学会尊重,包容,理解;事事不强求,不纠结,相信我们一定会获得属于自己的快乐与圆满,进入独属于自我的逍遥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