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我想给自己攒故事,如果每年都能攒下100个故事,就可以变成故事大王了。源自标题但又无关。
今天的两部电影《末路狂花》和《罗生门》,看了一眼自己的观影记录有好几页了。这个习惯是从看了《乱世佳人》开始的,比如看到一些很特别的对白和一些疑问时,就会按下暂停键,从头到尾最后常常会:原来是这样子啊!的自我独白。
《罗生门》:“撒谎是人的本性,在大多数的时间里我们甚至都不能对自己诚实”
黑泽明导演的电影,全长1小时40多分钟;说是电影,不如说是几个人的舞台剧,因为是黑白的,开头的切入又是两张愁苦的脸,坐在一个破旧的房子台阶上躲雨。唉声叹气的给人一种: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和尚说:.....年复一年,除了灾难就是灾难;
和尚又说:.....一个男人被谋杀了,真是骇人听闻
我很好奇在这样的强盗、灾害、饥荒、瘟疫等等面对死亡的灾难时期,人对于灾难都习以为常了的话,死了一个人又有什么是骇人听闻的呢?
樵夫说他见到了一个武士被杀;一个强盗因为贪图一个女人的容貌与他的丈夫武士发生了武力斗争,最后武士被杀了;而他们每个人在府衙面前的口供都是假的,都是!所有才把最善良的和尚吓坏了,他可以忍受灾难带来的痛苦,但无论如何都不能忍受人性的罪孽深重。
樵夫作为一个第四者,亲眼目睹了整个被杀的经过,因为贪图女人留下的那把匕首上镶嵌的珍珠,他谎称自己见到武士时他已经死了;强盗一开始只是承认他用剑杀了武士,但并没有说明真正杀害武士是因为被女人看不起而做的激情杀人,他其实是间接的凶手;女人因为被强盗夺取了贞洁,谎称自己当时手里拿着匕首因为伤心过度晕了过去,等她醒来时发现自己的丈夫胸口插上匕首;这里最搞笑的是一个被武士灵魂附体的女巫,自己编了一出戏,说武士因为伤心过度自己捡起了匕首自杀。
到这里,会觉得这是部关于武士被杀真凶是谁的推理舞台剧,好像每个人说的都有道理,关键在于武士到底是被什么杀死的?强盗的剑还是女人的匕首?
强盗被抓后的表白直接承认武士是自己杀的。但女人说自己醒来发现匕首扎在武士身上。就连那个打酱油的女巫都觉得武士用匕首自杀。所以这里肯定有人说谎了对吗?
但是导演不这么来啊,他在一开始就插入了一个“主持人”(就叫他老五吧)也跑到破房子那躲雨,对和尚和樵夫的遇到的骇人听闻的故事一点也不感兴趣,老五说:死了一个人有什么要紧的,这里还有5、6具无人认领的尸体。但剧情就是在和尚和老五的闲聊中推进了。每当进入回忆,老五总是会来几句人生感悟:人们只想忘掉坏的东西,而去相信那些捏造的好东西。
当他们都在说谎时,真相反而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在于为什么都要说谎,所以它不是推理,而是考验了人性。他们这几个人都不是真正的坏,处在一个困苦的环境里,是一种被迫的选择。我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强盗随时名义上的凶手,但他是被逼的。有很多个镜头对准了他拿剑的手,是颤抖的!可见他从未杀过人,最大恶及便无非是抢劫财物和贪恋女色,因为"威名远播",原本只是贪恋女色拍拍屁股走人的,但被女人激怒,觉得他窝囊无用,应该把她抢过来。日本男人的尊严一下被践踏了所以要挽回争面子。
女人在丈夫面前被强暴,希望得到丈夫的原谅;却反让丈夫嫌弃自己不再清白;丈夫说的那句话:我宁可要一匹马也不要你。直接点燃了她内心的愤怒,这才两边调火,同样践踏了日本男人的尊严。
樵夫一开始是说谎,后面觉得有亏,他虽然看到整个经过,但因为他偷了那把珍珠匕首打算卖掉,所以为了钱他做了假口供
至于打酱油的女巫,我猜可能是导演希望他是自杀的,因爱死于绝望,保留一些美好吧。
雨停以前,破屋后面有小孩的哭声,老五走过去拿走了小孩的衣物被樵夫制止,樵夫说他很自私。
老五说的话是值得思考的:如果父母不自私,为什么会把小孩丢在这里.....我拿的是衣服,光明正大的承认自私,可我没说谎。
我这么思考了所谓的是非对错,也就是说人可以自私,但也有自私底线,比如我光明正大便觉得"磊落", 你为了钱财撒谎,那便是自私又无耻,即便你羞愧,那也不能以此来指责我。
和尚最后还是把小孩交给了樵夫抚养,他相信樵夫是悔过了想做个诚实的人。所以这个结局有点曙光的味道,就是不能把人想的那么坏,但也绝对没有那么好。
《末路狂花》要等下篇了,因为想写的东西很多,我又发现写东西是件费脑的事,要缓一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