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是天生就是坏情绪的,这儿有一个诱因ABC的公式。
这儿的A代表我们日常遇见的具体的人或事情。除了那些重大的事件外,A 就是那些烦人的小事,工作中的,比如难缠的上司、同事,办公室的勾心斗角,沟通不够等等;生活中与配偶或情人冲突,家务劳动,财务问题等等。有时候A还是一系列出错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暂时不管B,先看C,C代表在A的情形下你的感觉和你的行为,如果你有一个重要的会议,但路上大堵车,这时你就会从平时的绅士变成路怒一族,不断并线加塞,嘴里骂骂咧咧。那么真的是堵车导致了你这样的路怒行为了吗?不是的,在A和C之间,有一个B——就是我们对具体发生的人或事的思考、判断。模型如下:
这样你就会明白,不是A这件事一定会产生C的结果,A本身不会导致C,而是B导致了C,A只是诱因。
举个例子,美国有个非常有名的哈林花式篮球表演队,他们有一个小品节目,有一个球员拿着一个篮球不撒手,另一个要不到,非常生气,就泼了前面那人一杯水,被泼的哥们就很生气,拿起球场上的一个塑料垃圾桶就到处追泼水的人,泼水的人很害怕,就跑到了观众席,拿桶的人就继续追,眼看就失去了平衡,要把桶里的东西倒在一个小观众身上了,那个小朋友吓得吱哇乱叫,这是正常反应。但如果这个小朋友已经看过一次的话,他会非常开心,挺直身子大叫说:“来吧,倒啊!” 因为,他知道里面装的是糖果。可见B的不同,你以为理所当然的C其实也是不一样的。
总结:改变想法需要觉悟,还有就是一定要勤学苦练,需要用大量的练习建立起良好的思维模式的习惯。有四个步骤:
步骤1、反思自己的C(感觉和行为):我的感觉和行为是不是合适?
步骤2、认真审视自己的B是怎么把自己弄成了C的样子(过分的焦虑、愤怒、抑郁、内疚);
(a)关于自己;
(b)关于他人;
(c)关于这种情形。
步骤3、如何反击和对抗自己的非理性思考方式;
步骤4、用什么样的更好选择来替代非理性思维。
用“我想要……”;“我喜欢……”,如果……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