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化课》真的让我对中国文化产生无尽的自豪感,让身为中国人拥有如此丰厚文化底蕴的我无比幸福。每次在樊登读书的app上听到这个作者光临,由余老师自己来讲述这本书的时候都很激动。感觉历史就像在眼前流淌,一个个历史人物的命运跃然眼前,买回来这本厚厚的书好好读读。语言简单易懂,是作为讲稿写的,是博士们的课程吧。
这本书最前面定义了文化两个字,文化,是一种成为习惯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它的最终成果是集体人格。这30个汉字主要就是体现了精神价值,作为一个全职在家的宝妈我为什么要坚持读书,因为书能够带来精神价值,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每天柴米油盐,同样的家庭主妇,不一样的心境,重要的是能够对家庭,对孩子有不一样的对待。
本书前面介绍了文化的 定义,和世界文化的排序,可惜的是四大古文化中另三位:巴比伦文化,埃及文化和印度文化都消失了,幸运的是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保存的很好。奠基时代的第一代表是老子,老子是中国文化迈向世界的第一名片,老子的思想凝结在《道德经》中,排到阅读榜上来。后面跟着孔子,墨子,在诸子百家争鸣的时代真的感觉他们的混乱时代的一颗颗亮星,带领着一批文人志士走向理想的国度。秦汉王朝也是很给力,秦始皇统一文字,所以才给了后世如此多的史料。汉朝的司马迁编撰了《史记》,任何朝代的黄帝都是有功有过,不能否认秦始皇焚书坑儒,也不能否认司马迁遭遇了极刑。在一副目光和一把凿子这一章,司马迁的目光自不必所说,张骞真的是用凿子凿出来一条中国文化的道路。后英雄时代的到来,从大处看是历史的必然,在历史的大底盘,大框架和大目光都建立好的情况下,就开始了创造。儿时曹操的印象是枭雄,因为他的军事抱负,可实际上他还是一位不折不扣非常有分量的文学家,他的诗句真是朗朗上口,运用的特别多。再就到了竹林七贤的时代了,儿时只记得他们长相俊美,每日于竹林间弹琴饮酒。阮籍名气最大,因当官十日的功劳显著。嵇康的《广陵散》刑场前的一幕仿佛看过的电视剧一样。他们不是时代文化的主流,却为时代文化增添了光彩。东晋王家,历史上王姓家族没有做过黄帝,但是王家的笔墨后世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王羲之,王献之,《兰亭序》《快雪时晴帖》《平安帖》《鸭头丸帖》。。。魏晋时代最后的终结者是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他,还有另一个桃花源,陶渊明的高深之处就是他看穿了曹操,周瑜,看穿了阮籍,嵇康,他要回归寻常生活。《归去来兮辞》不仅仅适用于余秋雨先生辞别学校校长的工作,也是一个人心理的悲痛和成长。
讲到鲜卑族和拓跋宏,这段历史我真的很陌生,但他是了不起的,把汉文化融入到了他的制度中,提升了自己的文化还扩宽了汉文化的生命气场。试想如果在当时鲜卑族并没有接纳和融入汉文化,说不定我们的中国文化也会像其他几个古文化一样断层甚至消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