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解决问题,应该这样问问题

01

我曾经遇到过一个家长,她的孩子被各科老师说上课不守课堂规则,是全体老师眼中的问题学生。

这位家长一直都希望孩子能够在课上认真专注,遵守课堂规则,可是她却始终没办法解决问题。

为了帮助孩子,这位家长找了各种导致孩子上课不不认真的原因:

老师管教太松,对孩子太仁慈,所以孩子不遵守课堂规则。

孩子周围的同学比他还调皮,所以孩子见坏学坏。

整个学校的氛围太过放松,所以孩子才表现不佳。

……

这位妈妈不停地分析这个问题,但却从来没想过要怎么解决问题。

所以孩子依旧不遵守课堂规则,问题依旧还得不到解决。

02

这位妈妈用的思维方法其实是问题导向思维方式。

运用这类思维方式去思考问题的人,往往喜欢分析事情发生的原因。

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理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可是却容易推卸责任,把所有的事情归因于外部原因。

这也就是这位妈妈始终无法解决问题的根源。

解决问题前去寻找问题的根源的确很重要,但是切忌在追根溯源的时候完全沉浸在原因中,而忘记了找寻解决问题的办法。

就像你咳嗽了,拼命地回想是谁传染给你,这其实毫无作用的。

不如想想自己的咳嗽是属于寒咳还是热咳,哪种药更适合自己,这才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03

在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的惯性思维是去找寻事情发生的原因。

比如孩子犯错了,我们通常会问原因,如果事出有因,我们会更容易宽容孩子。

时间久了,聪明的孩子会变得爱为自己找借口,因为一个借口会让他们更容易得到原谅。

但如果我们在孩子犯错时多问问下面这类问题,我们则会跟孩子一起聚焦问题的解决,而不让孩子学会推卸责任。

1、我做些什么可以让你觉得好一点儿?

2、如果在我们面前有一把尺子,0代表你觉得一点儿都不烦恼,10代表非常烦恼,你会给现在的情况打几分?为什么打这个分数?

3、什么时候这个烦恼比较不会困扰你或是不太严重?

4、什么时候这个烦恼不会出现?

5、当时你做了什么,让问题看起来不那么严重了?

当我们问孩子这些问题的时候,孩子会觉得我们跟他是站在一起的,我们想要一起解决问题。

而孩子也会聚焦在问题解决上,而不是想方设法去找借口为自己开脱。

比如,弟弟打了哥哥。

妈妈问原因:“你为什么打哥哥?”

为了跟妈妈证明自己打哥哥是事出有因,弟弟会说:“哥哥不让我看他的书。”

这样听来好像真的是哥哥也做错了。

这时候我们很容易对兄弟俩各打三十大板,打人的不对,不分享看书的也不对。

但这样做其实会给弟弟释放出一个信号,在有理由的情况下还是可以动手打人的。

所以我们要换一个方式去问问题,让孩子不要为自己的行为找借口。

“今天这件事什么情况下你才不会动手打人?”

“哥哥给我看书。”

“原来你想哥哥给你看书啊!但你打了他,他会开心吗?“

“不会。”

“你觉得哥哥在不开心的情况下还会跟你分享吗?”

“不会。”

“所以打人能解决问题吗?”

如果我们从解决问题的角度去问问题,孩子会意识到自己的方式有问题,这样的方式根本无法解决问题,那么以后孩子会选择不再使用这样的方法。

04

当我们发现孩子有些问题很久都无法解决时,请想一想自己是不是一直都把关注点放在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上,而忽视了探讨如何解决问题。

换一种问问题的方式,也许事情就就有了解决的办法。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社区内容提示】社区部分内容疑似由AI辅助生成,浏览时请结合常识与多方信息审慎甄别。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几天的夜不成寐,食不甘味,终于让我忍无可忍了,我捂着腮帮子,咬牙切齿地向家人宣布,我决定去拔掉这颗害人之牙,永绝此...
    易柳杨帆阅读 1,882评论 0 1
  • 我和姚同学认识的时候是在夏天。 那个时候,刚上高一,我俩分在一个班。不过各自没有交集自然也就没有关注。 后来,听某...
    童话故事啊阅读 3,696评论 0 1
  • 李白乘舟将欲行, 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伦送我情。 潭若空时水终尽, 汪字无水亦唤王。 李白乘...
    oh王伦阅读 3,966评论 0 0

友情链接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