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最前面:这是我觉得最难写的一篇影评,到现在我已经写了两天,严重拖延了我更新的脚步。吊诡的原因是,每次打开的时候,我回想短短的片子,无奈地发现它似乎变成了另一个故事。
前面想定下的方向:情节、细节、台词、感悟等等随之更新,后来才发现看这个短片,就是掉进了一个大坑,我还乐此不疲。
特别感谢公号柯首映,由贾樟柯导演支持的短片平台,专门收录全世界范围内获奖的短片电影,买下版权,分享给国内的电影爱好者。
起手的第一部片子就是2016获得戛纳金棕榈最佳短片的《时间代码》,片子不长,15分钟,刚好解了我这个忙得没有时间看长片的业余爱好者的看片饥渴。
却没有想到,看这短片,我用得时间甚至比影院片还要长。
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片子呢?这么说,我觉得就算是完全剧透,你也会去看一遍的片子。
15分钟的片子,情节简约而不简单,细节耐得住反复揣摩,为了记下片里的timecode我不得不反复暂停、步进、倒回、播放……
因为光是把这些timecode排列起来,就能搭起一条放故事的空槽,让你随意往里面放入你所能联想到的故事。
整个故事发生在五月。
五月的晨风撩动裙角发梢,风情在向四周荡漾开来。五月的朝阳明媚,在摆动的双腿上勾勒着光影,虽然一双平底鞋,虽然只是背影,但仍然肩挺背直,像一艘早航的帆船,任由烈烈的风把自己的帆吹得猎猎作响,也要划开水面向远方去。
只是时间尚早,空荡荡的街道无人欣赏这一道流动的风景。
只是这美好的背影的目标是一片暗淡,在闸口的挡车杆下面,片名出现:TIMECODE
15分钟的片子,台词简单到不能再减,导演说这是为了取巧,刚刚好的取巧就成了技巧,看似日常碎语却时有指示与引导。
哪怕是一声悠悠浅浅的叹息也是有一种含蓄:女主在更衣室里,一丝不苟地整理好自己,望着镜子中的自己,微不可闻的一声叹息,全然将前面这段戏解释清楚,如果面对一个枯燥无味还要天天重复的工作,一丝不苟的整理只是尽量地拖延,上刑场一般的心情,拖到最后拖无可拖,那也只能留下一声叹息。
打卡就是在卖身契上签字,好吧好吧,签了就开始吧,再不情不愿,既然已经开始了就进入状态开始工作。
接下来面对,木讷的同事,几个词完成的交接,然后……然后……就是一天的枯燥。各种干硬平直的条条框框,框死了一团生命,虽然明亮的出口就在一旁,会出去吗?能出去吗?
这样的框似乎也维系着一点光明,不至于让生命变得灰暗。但这样的弱如烛火的光亮就够了吗?就能支撑着生命的激情吗?这样的平衡能持续多久?是光明扩张,还是黑暗继续的压抑?
15分钟的片子,没有复杂的情节,没有更多的台词,那么由构图、色调也自然会担纲起隐喻的作用,利用对比来形成强烈的叙述感就成了最佳选择。
现实的色调清冷,反而监视器画面温暖;现实的无聊工作与监视器画面上的鲜活形成了绝对地比较;现实中生硬平直的线条与监视器画面中的各种曲度,综合起来,似乎在那里边才是温暖柔软的乐土。
还有开始女主男主之间的身体距离与过几分钟之后的距离形成对比;便利贴的位置、文字的颜色太多太多的隐喻……
15分钟的片子,本身能讲得太少,给我们留下更多的相像空间。这,就是一个坑,只讲开头,各种含而不露,我们只能自行脑补。
再说一遍,如果把片子里的timecode一一记录下来,就有了一根时间线,捋一捋把片子里的内容打散了自己重组一下,一定会出现另外一个好玩的故事,像乐高玩具,各有各的组织方法,得到的东西不一定有原装的好看,却自有自己的乐趣。
试着把这部片子,解读成讽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障碍——明明两个人面对面,却无话可说,偏偏要像微信或者是QQ那样,写句话贴在显示器旁边,最后由于惊讶与失望的交织,女主挡在门口,想多说多问一句的时候,男主却紧张兮兮,硬从女主身边挤出去,在玻璃外面贴上最后一张便利贴。
偏偏在监控器的镜头前,反而能够以最热烈的肢体语言来交流。偏偏是男主离开之后,又要回来与女主相约,肢体纠缠、酣畅淋漓,然后呢?然后呢?片子不说,我们只好联想他们或许成了眷属,或许成了路人。
我们也可以有另外的解读,五月的暮春初夏,天气轻暖,总有一种情绪在流动,一个短短的邂逅,突然发现整天相处的那个人,却有一种东西能够撩动自己内心的一个地方,由内而外散发出淡淡的情,浅浅的意,像一种痒在心头,就想在舞动中交融,去触碰对方的手、臂、头、肩、背……
碰到了,那痒便转成了一种暖,整个人都像在温泉里泡着,离不开呀舍不得。一旦感受不到对方的温度,一旦看不到对方的眼神,那种痒便要驱动人要变得疯狂,把思念写在屏幕上的一个一个小格里,容得下怎样?容不下那又怎么样?该散得聚不住,该走的留不下,自此天涯各一处,再无音信罢了。
还可以脑补虚幻与惊竦,全凭自己的爱好。
不管怎么解读,有一种基本的对比一直都会存在。枯燥的工作的压制与内心的激情潜藏,向生活妥协的人们,无论如何别把心里的那点激情潜着潜着,就给潜没了,给自己一点承接火花的胆量吧。
在某刻,或许你就迎风起舞,那刻你便没有白白辜负这大好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