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华哥走,吃喝不用愁”,这是我们在北京西站经历“体能风波”就开始说的顺口溜。
说起北京西站,我想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都想跳着“恩宠”一下天昊。到达北京南站后需要乘地铁中转京西站,在南站出站口他及时带着另外两个伙计跑去买地铁票,情理之中就是买完之后在原地等着我们出站汇合,不然,他围着高铁站溜圈,打电话询问位置的时候还告诉我们离他八丈远的方位,活生生在南站浪费半个钟。本来很宽裕的一个小时,后来变成了百米跑的冲刺。到达西站后,就剩不到二十分钟的时间,可是候车厅将近100米的队伍。军人优先?可是压根没有看到这个窗口,直接奔向人工台,挤过行人甲乙丙。跑向高铁站的路上碰到一个老大爷,他倚在柱子后面抬着手指着我们,边转身边哈哈大笑。还好顺利到达西安,要不然天昊的“体能加餐”会成为他的deadline.
到达目的地已是下午六点多,天也稍微有点黑了,约莫着出站已经看不到十米外的行人,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空气重度污染,我们还调侃“在廊坊生活过的孩子到哪都不怕”,那可能是没有了解过这里,后续几天算是见识到华哥口中的西安。
高铁出站口有很多情侣,估计也是很久没见面了,或者确实天气很冷,互相抱着还温暖着舌头。其中一对四十来岁的夫妇让我们印象最深,他们温暖很久后转身向我们借用充电宝,插上之后在我们背后继续嘘寒问暖。当然,这仅是片区小景,值得一提的当数这里的饮食。当晚吃的包子,包括后面吃到的羊肉泡、凉皮也都少不了的配料“辣子”,确切地说这也是道菜,之前见到的“干嘴吃老干妈”“苹果夹老干妈”都是这儿的故事,刚出锅的包子里面灌着“油泼辣子”,加上屋里的空调暖风吹着,脸都红的像大闺女似的。南方的狗哥向来口味清淡,边吃边捂着嘴,辣地吱哇乱叫。
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本地的汉子或姑娘皮肤中暴露出长期饮食习惯,不如中原其他地方的细致,当然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他们不愿意花费时间在这上,更多的是开山修路,让更多的人了解秦王汉代史、走近红色革命根据地。这地处关中,周围被秦岭和渭北北山环绕,属于地堑式盆地,所以这里压根没有刺骨寒风,空气中没有大环流,雾霾短时间也不会消散,很多问题也就很明白了。其实当地还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也相类似,当地姑娘们很少远嫁他乡,有句“老不出关,少不下川”的谚语,从小就接触关中文化,久而久之,有的变成了能站住戏台的老秦腔。要知道秦腔可远远比黄梅戏、京剧等费劲,其特点是高昂激越、强烈急促。尤其是花脸的演唱,更是扯开嗓子大声吼,当地人称“挣破头”,外地人开玩笑:“唱秦腔,一是舞台要结实,以免震垮了;二是演员身体要好,以免累病了;三是观众胆子要大,以免吓坏了”。
当然,我们亲眼所见的西安远比华哥口中的西安味道浓,嘴中的“辣子”也是越吃越香,桌上的冰封也远比健力宝正宗,兵马俑的姿态神色都飞扬,秦始皇的坐骑也奔腾,正所谓“历代古长城,秦王扫六合”。
2018年1月25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