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过愤怒的海》审核四年,终于上线。
我那天去电影院看了,前一个半小时一直觉得镜头晃的我想睡觉,大概因为对剧情有基础的了解,但是从那个日本翻译告诉老金他女儿死亡的真相时,才开始真正的刺痛人心。
前半部分其实也已经透漏出一些蛛丝马迹,李苗苗和娜酱都因为原生家庭的问题而暴露出一些性格缺陷。
最后听着娜酱自述的每一句话,我都在哭,她真的说出了太多正在经历同样痛苦的人的心声。
“挣扎和不挣扎,哪个会比较痛。”
所有有原生家庭创伤的人,或许都时常陷入这样的两难中。
“是从哪一刻开始变化的,变得会把所有人吓跑,连我自己也不想和自己在一起。”
这就是彻底放弃自己的开始吧。
我早已告别了青少年时代,可是中国式家庭的阵痛,还在我身上持续。
老金最后哭喊着在墓地找女儿埋在哪里,说“要是有下回,咱不这样了。”
可是没有下回了,爸爸。
那些过不去的坎,如果一定要用生老病死才能过去,会后悔吗?
佐野洋子在《静子》这本书中提到,母亲得了阿尔茨海默病之后,她才真正触碰到了母亲,第一次接纳了母亲。最后,她和母亲实现了和解。她还在书中提到,很高兴母亲死前患了阿尔茨海默病。
子女和父母之间的那座大山,是整个东亚社会的问题。
爱无能,很多时候都源自于原生家庭。这对娜酱的影响是,让她在爱情上,只要有人来爱她,她便觉得是缘分降临。很开心抓住了这缘分,却又容不得对方一点点的忽视和变化,最后只是折磨到自己发疯。
我很庆幸在感情上没有遇到真正的坏人,或者如我一般破碎的人,还不至于走到李苗苗和娜酱的地步。他们只是伤害我本来就不完整的心,还不至于要了我的命。
之前听过一个故事,说一位移民国外的女士,一样的衣服会给小孩买几件换着穿,所以其实每天都在换衣服,但是在老师看来他可能一个星期都没有换过衣服了。于是报了警,怀疑这个家长有虐待儿童的隐患。
因为在那里,一个未成年人,他也是属于社会的一份子,而不仅仅是一个家庭的产物。
所以我们常说的以人为本,并不是以成年人为本,而是任何人,即使是一个刚落地的婴儿,都应该有自己的人权,而并不是任凭父母处置的玩物。
之前有一个新闻,一个小学二年级和四年级的男生,性虐待自己的同学,手段残暴至极。
看到这样的新闻,真的会让人怀疑这个世界会好吗?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问题,是家庭责任,也是社会责任。
要走向一个精神健康的现代化社会,真的路漫漫其修远兮。
应该让更多的中国式父母看到这样的电影,那些在父权社会的压制下,我们没有说出口的话,最后都一刀一刀的变成了对自己的伤害。
所以电影最后,老师说喜欢是单方面的,爱才是相互的,比如像父母的爱。老师让她用爱造个句,她支支吾吾半天,爱是……说不出来。
屏幕一黑,出现一段文字
“唯有父母的爱,才是人一生最初和最终的安全岛。”
她从未降落在那安全岛上。
对我来说,后劲太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