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利休创立的茶道思想在实践中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冬日和夏日的茶道表演有很大不同。冬日要用地炉,开在茶室中央。夏天用风炉,放在茶室的一角,减少客人的炎热与不适。风炉下面还要垫一块木板或方砖,以保护草席。
利休在训导弟子时说:“夏日要营造凉爽的气氛,冬日则要培养温暖的感觉。放上木炭热水、点上茶汤怡人——这就是秘诀所在。”
茶道表演通常以一位客人为主客(正客、首席客人)。在四叠半的茶室里,除了首席客人,至多还有三位客人。这其中,末席客人(末客)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必需十分熟悉茶道礼仪。
在收到并确认参加茶会的请柬后,客人们都到齐后,轻叩门铃示意主人。主人在出迎客人以前,会先用清水浇洒茶亭里的花草。延饮客人时,鞠躬,行默礼。
随后,主人返回茶室,客人则沿着精心设计的石径来到石制洗手钵前洗手,除去剑与便鞋,俯身通过躏[lìn]口进入茶室。躏口是客人专用的茶室出入口,开口很低,客人必须弯腰躬身膝行进入茶室。这是一段具有象征意义的行程,客人由纷扰的世俗社会进入了乌托邦式的茶道境界。
据《茶道四祖传书》记载,利休在大阪看到渔夫躬身出入船舱,才想到了躏口的设计。当然,使利休产生这一想法的也许还有日本传统剧院的窄小入口。这一入口通常又被称为“鼠门”,就像《爱丽斯梦游仙境》中的兔子洞一样,把门外的平常世界和门内舞台上的大千世界分隔得判若两界。也有学者认为,利休设计的躏口只是把茶庭的大门(1462年即已存在)移到了茶室而已。
千利休认为,茶室中最重要者,当属挂在壁龛上的书画。首席客人进入茶室的第一要务,就是欣赏这些精心挑选的挂轴。进入茶室后,末席客人需要将躏口移门关上,关门时要发出清脆的撞击声,表示茶和外部世界隔开了。主客之间会进行非常有礼貌的对话,直到主人示意“炭快灭了,我再加点炭。”接下来是加碳和焚香仪式。
随后,主人会上正餐(本膳),包括一道汤和两三套主菜,佐以清酒。最后一道菜是主人用备菜时剩下的材料做成的杂菜,以体现茶会简朴的精神。在将碗碟递还给主人之前,客人要用自带的纸巾将其擦拭干净。用餐时剔出的鱼刺等杂物,也要放在自带的小盒里,再放进长袖笼里,等临走时带走。
随后,茶会客人会稍事歇息,欣赏茶庭的布置,有必要时还可以使用有实用功能的外侧。当然,内侧是只供参观不供使用的,也称为“饰厕”。客人小憩的间隙,主人会用来准备茶会的重头戏“浓茶”,并将壁龛上的书法卷轴换成一两枝鲜花插在花瓶里。如果茶会在夜间举行,花瓶和书法卷轴的摆放顺序会倒过来。千利休不太喜欢在夜间用花。他认为夜间不容易看清花色,花影则不太吉利。
在解释何时召集客人来品尝浓茶时,利休认为:“当水煮开,发出风入松林的声音时,鸣铜锣。如果和水煮开以及炭火的实际情况不保持一致,必然会产生失误。”有经验的客人会仔细聆听茶釜盖发出的声音,通过聆听铜锣发音的节奏,他会判断主人希望客人沿哪条小径穿过茶庭回到茶室。
千利休的另一条训示是茶器具要轻拿轻放。将乐烧茶碗、茶筅、茶勺、茶罐、水勺等一一码放整齐后,主人开启茶罐,用茶勺取出适量茶粉放入乐烧茶碗。在利休之前,日本茶会上最为流行的是来自中国的天目烧碗,包括兔毫盏和釉碗。但利休更喜欢质朴的朝鲜茶碗,以及岛内烧制的不事修饰的乐烧茶碗。乐烧茶碗是由陶工长次郎烧制的,其底宽,利于用茶筅点茶;其壁厚,利于保温;茶碗质感温润怡人。
作家亚瑟·撒德勒曾于1934年撰写出版了《茶道》一书,书中写道:“历来茶道中人非常注重茶具的触感,光是茶具握在手心的感觉就会带给他们十分的满足……另外,和中国或朝鲜出产的釉碗相比,乐烧茶碗所盛的茶喝起来味道远胜一筹。品茶大师在评定煮茶用水的品第时,乐烧茶碗是他们的不二选择。”
随后主人拿起水勺,从茶釜里舀出沸水倒入茶碗,以茶筅点茶,略加沸水后,再击拂[ fú ]茶汤,直到茶面出现乳花。主人将点好的茶碗置于茶炉右侧,首席客人应膝行拿起茶碗再退回原位,举起茶碗以示谢意后,饱饮一大口浓茶。
主人问客人:“茶的味道如何?浓还是淡?”
客人通常回答说:“正好。您点的茶恰到好处。”
首席客人再喝两口半后,将晚上唇缘部分擦拭干净,再递给次席客人。次席客人也按同样程式喝茶。当末席客人喝完茶后,客人们会轮流欣赏茶碗和茶食。当然,客人们还有缘拜观主人的茶室“三宝”:茶罐、锦囊和茶勺。正式茶事的最后一阶段通常为点浓茶,非正式茶事则在点完浓茶后,再行一次熏香和加炭,并加点薄茶。
在现代茶道礼仪中,点完红茶多半会加薄茶,但熏香加炭的过程可能会省略。再次熏香加碳时,通常会加两个香熏丸和一大块樱树炭。客人在拜赏香薰盒时,主人往水罐中加入清水,并向客人示意:“水就要开了。刚才为诸位点了浓茶,现在点薄茶。”随后,主人开始点茶,其间会用到数个茶碗。客人喝完茶后,茶碗递还给主人,首席客人向主人致意:“请结束今日茶事。”
主人问:“是否再加点热水?”
在得到客人“不需要了”的回答后,主人示意茶会结束,撤去所有茶具,在水罐里盛满清水,退出茶室后关上移门。
正式与非正式的茶道礼仪的区别很微妙,就连经验老道的茶头也未必说得清楚,千利休指出:“在点浓茶时,有的环节并不是正式的;而在点薄茶时,有的环节则是非常正式的。这方面的区别一定要牢记。另外,这些区别还因时因地而有变化。看似简单,却是茶道秘而不宣的诀窍所在。”
但千利休显然忘了将其传给他的弟子山上宗二。据历史记载,山上宗二因为说不出来正式与非正式茶道的区别而被丰臣秀吉削去耳鼻,并惨遭流放。
-END-
欢迎关注 饮哲红茶经 微信公众号 SH-YinZ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