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 东 湖
周末,风和日丽,天空瓦蓝瓦蓝的,格外清澈。应朋友之约,前往二十公里外的凤翔,闲游东湖。
提起凤翔,不由得让人想起凤翔流传的三绝:东湖柳、西凤酒、姑娘手。东湖柳究竟有什么特别呢?带着一份好奇乘着浓浓的春意我们驱车不到一个小时便来到了东湖。
到了东湖广场的门前,一眼就望见了一尊黑色的大理石雕像,走近一看,原来是北宋大文学家苏轼。看了雕塑前的碑文,才知苏轼与东湖的故事自古就传为佳话。苏轼曾在此做官,时年26岁,正值人生中最黄金的时间。苏轼在此开始了他的仕途生活,准备施展他的抱负和才华。著名的《喜雨亭记》,就雕刻在塑像的下面,让人不禁体会到苏轼在当年雍城大旱向天祁雨润泽天下苍生的那份济世忧民的情怀。
进了东湖的大门,那婀娜多姿的东湖便跃入眼帘。踏着蜿蜒的小道,来到一间古色古香的民间工艺品店,这里有著名的凤翔木版年画,传统文化的瑰宝---皮影、剪纸,上面的人物惟妙惟肖,工艺巧妙绝伦!真是美轮美奂,令人叹为观止。
饶过翠柳掩映的湖中小道,那碧绿的湖水倒映着两岸的垂柳,水中藻荇交横,蓝天白云俨然成了这面东湖之镜的装扮了。这正如诗人笔下所写的“坲拂堤杨柳醉春烟”,一个“醉”字将东湖的美景赞得淋漓尽致。那水面虽不是特别清澈,却荡漾着浓浓的绿意,处处彰显出大自然的勃勃生机。正看得入迷,只听见儿子稚嫩的叫声:“爸爸,快看,湖中有荷花。”我不由得循声望去,真的,只见几朵白莲已经绽开笑脸,荷花瓣上仿佛被一位画家用画笔点了一点红,煞是好看!有的含苞欲放,有的则全展开了,露出了嫩绿的小莲蓬;有的还是花骨朵儿,还有的花全谢了,留下了小巧玲珑的莲蓬,荷叶上的水珠滚来滚去,还闪着金光呢!
穿过亭台楼阁,我终于看见了一棵长相奇异的千年柳,那柳树的枝干弯弯曲曲,霉黑潮湿的皮层见证了它已经历经了多年的沧桑,它的身躯虽有些佝偻,但在蓝天湖水的陪衬下,依然显得那么锦绣!放眼望去,湖边柳,道旁柳,水中柳,古柳,新柳,早柳,晚柳,都是一片绿,滋养着东湖盎然的春意。刚过立夏,那些柳树的枝条显得更长了,更绿了,更柔软了。这个季节,它们就像一位位已经长大的少女,披着满头绿油油的长发,低头含笑,静静地站着,观人来人往,看花谢花开。但东湖的柳树却有着独特的气质,沉郁沧桑。走近那棵古柳,旁边有块石碑,石碑上记载着这棵柳树的历史,原来这棵柳叫“左公柳”,据说是当年左宗棠大人经过此地时种下的,颇有纪念意义。
进入北门,便是赫赫有名的“苏公祠”,“苏公祠”全名为“苏文忠公祠”,是南宋时凤翔的老百姓为纪念苏轼而建。苏公祠规模宏大,气象庄严,正殿内有汉白玉苏公像,前院影壁上镌刻着苏轼两千余字的《思治论》。
在苏公祠的东侧,有一六角形的亭子,便是“喜雨亭”,亭内石碑上刻有《喜雨亭》全文,那年陕西大旱,苏轼与太守陈公在亭中日夜祈祷,后天降甘霖,一雨三旬,旱情解除,官民欢喜异常,于是便得此“喜雨亭”之名。
因为一座城,爱上一个人。雍城人因为一场不同寻常的雨爱上了这位胸怀天下爱民如子的父母官,而苏轼也因“喜雨亭”与东湖续写着一段说不尽道不完的历史佳缘!是啊!沧海桑田,历史变迁,多少楼台烟雨中,但东湖却犹如北方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瑰宝,依然夺目,熠熠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