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炀帝是隋朝的第二任皇帝,也是一个在历史上有很大争议的皇帝,在现代人们看隋炀帝更多是看他的过,对于功却选择性的忘记了。尤其是现在的电视剧很多把隋炀帝描绘成一个荒淫无道、横征暴敛的无能之君,事实上,隋炀帝并非无能,相反,他还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文武双全,处事得当,是个难得的奇才。他的悲剧其实是他的性格导致的。如果他的性格能够正确辅助他的能力,那他一定是个千古明君,成就不会在秦皇汉武之下。
隋炀帝文能安邦,武能定国,能力极强。论文,他智谋过人,才情满溢。从他写的文章就能看出这个人文采斐然,而且很懂心机,待人处事圆滑周到。《隋书·文学传序》记载隋炀帝的诗词并存雅体,归于典制,承袭梁陈诗风。他的心机,他的圆滑,在他两个事件中发挥的淋漓尽致。
其一是稳定江南,隋文帝打下陈朝之后,因为施政有误,导致陈朝百姓又再度反叛,一时间江南人民几乎全员暴动,逼得隋文帝不得不派杨素两平江南。叛乱虽然平定,但是如果不派人安抚江南人民,那么必定还会再起风波,所以当时还不是隋炀帝的晋王杨广临危受命,接下了这个烫手的差事。他来到江南之后,先学了一口吴侬软语。要知道,杨广是北方人啊,北方话和南方话差别那是相当大的,他一个北方人,能够在很短时间内学会吴语,这本身就是他有才学的证明。同样,他学吴语的原因也证明了他的心机和圆滑,因为隋文帝的错误政策已经导致了江南人对隋朝的印象不好,再加上之后的镇压叛乱,印象更坏了,杨广要想在江南开展工作,首先就要能让江南人对他有个好的印象。而相较于一个说北方话的人,江南人肯定对能说同种语言的人有好印象。更何况,杨广为了稳定江南人的情绪,还自愿参佛,尊崇佛教,就更让江南人能接受他了,毕竟江南多信佛学,信仰相同就让江南人对杨广这个人的感官提升到了一个很高的境界。有了好的印象,杨广的工作就很好开展了,最终他出色的完成了稳定江南的任务。
其二是成为太子,在杨广成为太子之前,太子是他的大哥杨勇。杨广要想成为太子,那么他就必须要扳倒杨勇。杨广知道关键在于隋文帝,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采取了两手准备,一是增加自己的亮点,二是暴露杨勇的缺点。他知道增加自己的亮点,关键在于独孤皇后,所以他在独孤皇后面前,极力表现自己孝顺,哄得独孤皇后非常喜欢杨广,进而在隋文帝面前大吹枕边风,让隋文帝对他的印象也提升了一个大的阶段。同时他也在对外包装自己的形象,晋王府内一律勤俭示人,不奢侈,不贪色等等一系列整改,果然隋文帝一次驾临晋王府,发现,杨广府里的情况,非常高兴,认为杨广真的是一个可造之材,一力抬举杨广。而另一方面,暴露杨勇的缺点基本上就是跟他的亮点相对立,引导隋文帝发现杨勇的奢侈、好色等缺陷,让隋文帝对太子的印象一降再降。
在治国方面,杨广同样是一个非常明睿的皇帝。相较于隋文帝的征伐,杨广很少大规模用兵,即使用兵也不是去打仗,而是去吓人。我们都知道,打仗是个很耗钱粮国力的事情,一则打仗太费钱粮,军费浩大,二则打仗也会死人,就算完胜也会死伤不少,所以只要征战,就必定会有一段空窗期用来恢复元气。而杨广就不一样了,他用兵顶多损一些钱粮,人口不会有多少损失,这就避免了国力的损耗,相较于隋文帝至少降低了一般的风险。造福社稷也是很有建树,开沟渠促进经济交流,繁荣南北经济,兴办学校,保护藏书,推崇儒学,对文化的传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可以说隋炀帝执政前期,国家稳定,经济繁荣,四海宾服,文化昌盛,就冲着四点,隋炀帝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代明君。
论武,隋炀帝开疆拓土,完成了隋文帝到死都没有达到的成就,北定突厥,南平江南,经略西域,版图扩展达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地步。而这些成就,隋炀帝居然不是靠打仗,或者说不是主要靠打仗得来的。他靠文化、靠武功、靠经济通过各种手端平定四方,尤其是西域,用人得当,开通道路,与西域通商,传播文化,出兵保护通路,剿灭匪患,保护往来商道,最终才完成了西域的经略任务。在隋文帝时期,杨广自己也有辉煌的战绩。灭亡陈朝,杨广的军队是三支渡江大军中的主力军,一直打到陈朝的都城,活捉陈后主。打吐谷浑,杨广率军在起兵第二年就灭掉了吐谷浑。
而这样的隋炀帝却最终身死国灭,实在是他的性格不好,好大喜功,又经不住打击。好大喜功体现在开疆拓土的过程中,为了向各国展示隋朝的强大以威服列国,杨广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导致经济上的积累很快就被消耗一空,最突出的一个例子,就是西域使臣来隋朝的时候,为了向他们展示国力,杨广命令地铺吃饭不要钱,用丝绸铺地以示隋朝富有。而当隋炀帝被叛军困在江都的时候,隋炀帝经不住打击,干脆恣意游乐,不问政事,下令言者有罪,放手不管了,最后自己也被叛军所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