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这方面,大多数人往往都能够滔滔不绝的侃到天荒地老,但如果涉及到面对自己的想要追求的异性时候又往往词穷。
那么如何去适当的聊天,这成了一个重要的问题。
如果经常和别人聊天的人会发现和长者聊天往往是收获最多的,与同龄人聊天一个小时和与长辈聊一小时,往往收获是不同的。内容不同,最后结果也不同。
在调查中显示,百分之80的同龄人之间的聊天内容都是基于彼此的共同兴趣,而与长辈的聊天当中,常常是以受教者的形式去交流的。在于同龄人的聊天时候思维比较活跃,所用的语气,词汇等皆受一定的网络语言影响,其中打岔的几率也比与其他人聊天较高,因而在聊天的时候,往往很容易由一个话题转入到其他话题里去。而在与长辈的聊天过程中,一般多以问答的方式去解决对话,在语言表达过程中受网络语言影响较少,而在遇到与实际不符的语境情况下,更多的使用如果,因而很大程度都有一种来自联想受制的压制力。
这股压制力不是来自长辈,而是由于来自自我与长辈交流因信息不平衡导致的交流障碍,换句话说,自己的认知属于新知识长辈不知道,而长辈所经验到的旧知识又是自己不知道的,为达到二者之间的共同点,自己必然需要使用新经验的知识,与长辈多次经验的旧知识的交流。
同样的,在与同龄人的交流之中,彼此因为具有更多的共同认知导致彼此接受对方的观点更容易,也更迅速。而在与同龄人交流的过程中则需要把握三个点:一是趣味性,二是内容性,三是及时反馈。在基于有更多共同认知的基础上,面对大量的闲聊,如果真正想要二人交流达到所要的效果,往往就需要开门见山的去表述好自己的问题,在二者表达自己观点的时候则需要更多的排除自己不必要的一些知识点。在聊天的过程中,运用大量的例子是必然的一种方式,而正是在例子中夹杂着自己所感兴趣的,而这个信息又是不必要的知道的,因此常常在聊天过程中成为了信息的干扰,使得聊天的步骤再次放缓。
这里需要引用奥康威廉的一句话——如无必要,无需增加。因此在聊天的过程中往往需要两个人同时围绕一个点去集中探讨,将感性因素尽量排除在外,这样同龄人的聊天依旧可以获得如长辈一样的效果。
在讨论过长辈晚辈平辈之间的聊天方式,又不得不提到第三种聊天情景模式——与异性的聊天。在与异性的聊天中往往以闲聊为主,因此一些经常使用奥康的聊天方式的人遇到闲聊的时候反而有点手足无措了。而在异性的聊天情况下,一般也都具有基础认知的共享,这时候趣味性则往往需要大于内容性,很多人在聊天的情况下往往只知道表达自己的观点,而不知在输出观点以后对象如何去给予反馈,正是由于共同认知的情况下,对象对其观点与自己达到共同认知,因此无法进入下一轮的聊天。这里可以用一些学长学妹来举例,在与学长学长学妹的聊天中,学妹的认知必定少于学长,而学长的认知与学姐又差不多,因此在学长与学姐学妹的聊天比较中,学长在给出自己看法后,因为学妹对观点的认知不全面又会进入下一轮聊天,在与学姐聊天的过程中,基于共同的认知,则学姐则很容易举一反三得出反馈,话题由此终结。
而当学长喜欢学姐时候,学长则需要用其他方法去告诉学姐。在自己与对象的聊天中,一般在围绕话题的条件下,更多需要在话题方面引出其他具有共同认知但又容易理解的看法,比如学妹在不是完全了解话题时会从不同方面去提出问题来得知答案,而学姐只需要知道重点,此时学长只需要告诉学姐话题之外与重点无关的话题,则会很容易进入下一轮话题。
A说,今天下雪哎。
B说,明天可能也下。
这时候作为A可能会回答:1冷死了,加衣服等关心性质相关的话题
2,出来看雪等与社交相关的话题
3可能会聊围绕雪的知识点
4讲最近听闻关于雪的八卦故事。
一般情况来说,1与3很容易会成为话题终结者,因为这些都是共同的认识点,通过百度即可得知,而2与4则很容易引起人们的兴趣,它们的共同点在于很容易满足人们对于新的认知的追求。2属于客观体验认知,而4属于主观体验认知。
那么我们可以认为,在二者交流的情况下,互相满足对方认知即可不断的交流下去,在遇到共同认知的情况下再跳入到下一回合。如此,闲聊才可以继续下去,而这也正是人们热爱社交和热衷八卦的集中体现,在情侣的交际过程中更为突出。
同样的方法,如果遇到自己反感或者没有兴趣的人,同样以提问超出他认知同时又没有你们共同认知的情况下最为有效。而这种邀请社交之类的话语,如无必要,直接驳回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