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许多朋友一样,感觉读陆澄有些急促,词句囫囵吞枣,不及细嚼。但圣人之心的光芒依然能捕捉到几丝几缕。我们学习圣贤学问,不是要去研究圣贤文字的同与不同,而是要透过圣贤的文字去体会那颗心,那颗我们同样拥有的真心。记得陈大惠老师说过,每一个人都有一颗光明的心,但凡人之心常被功名利禄酒色财气等等蒙蔽。就像厨房里的灯泡,被油烟糊住了,最后都见不得多少光了。所以今天我们的学习修行就像是在做擦灯泡的工作,擦一点亮一点,擦一点亮一点,擦到最后就身心光明了。所有人的心是一颗心,不同的只是私欲障蔽的程度不同。圣贤私欲尽除,是一颗没有障蔽的光明无碍的心。圣贤立言,述而不作,就是描述自己的那颗心。历代圣贤相隔的年代有近有远,但是心是一样的。所以,他们立言表面上看起来不同,其实从本质上是一样的。
先生说:“道是没有固定模式的,故求道的人不能偏执,若仅局限于某种文字的表述,那样求道就越求越远了。譬如今人说天,其实他们何尝知道哪个才是真正的天?认为日月风雷是天,不行;说人物草木非天,也不行。道就是天。如果认识到这一点,那什么不是道?人只是凭据自己的一隅之见就认为道仅此而已,所以道才有所不同。如果明白向心里寻求,认识了己心本体,那么,无时无处不是道。从古至今,无始无终,哪有什么异同?心即是道,道即是天。认识了心体就认识了道,就认识了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