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当年草上飞,红军队里每相违。长征不是难堪日,战锦方为大问题。斥鹦每闻欺大鸟,昆鸡长笑老鹰非。君今不幸离人世,国有疑难可问谁?”‘’
——《吊罗荣桓同志》
严格意义上说这是毛主席唯一一首悼念战友的诗,诗中所写的正是位列十大元帅,被高岗称为党内“圣人”的罗荣桓。
共历风雨,赢得生前身后名
作为毛主席的老同志和亲密伙伴,罗荣桓自秋收起义后,陪着毛主席度过了三湾改编,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经历长征,转战陕北,指挥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与毛主席并肩迈入新中国,1955年授衔时当之无愧地被评为元帅。(以下均简称罗帅)
回首22年的武装革命斗争,罗帅的发迹与他正直稳重的个人品格,平时不太爱说话,待人真诚的性格息息相关。罗帅曾就读于国立武昌中山大学,这样的高学历在中共将领中是极为少见的,想必看过罗帅照片的人都有印象,他带着一副厚厚的眼镜,脸上多少有些书生气。大学时的罗帅喜欢数理和英语,曾立志成为一名建筑师。这样的梦想在当时军阀混战,国将不国的时代,显得那么遥远且难以实现。上井冈山后,罗帅利用自身的学识和个人魅力积极开展队伍内的政治思想工作,与广大干部战士打成一片。不少人回忆罗帅每到一个部队,大家都会把他当作可亲可敬的兄长,与他谈心。
罗帅得到毛主席的高度评价最早是在那场著名的古田会议上,罗帅做工作不喜欢抛头露面,注重点滴积累,短期内难见成效。但他沉着稳健的性格,深刻正确的政治觉悟,做部队工作的细致专注都被毛主席看在眼里,在古田会议中毛主席指着罗帅说:“对这个同志,我们发现晚了。”这样的评价是对罗帅的极大肯定,在以后的革命岁月中,罗帅也一直是毛主席的爱将。还记得1928年“八月失败”期间红4军第28团、29团转战湘南遭到重大挫折。同时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形成兵力真空,国民党部队闻风而动,留守井冈山的毛泽东心急如焚,便带领伍中豪、罗荣桓指挥的红31团3营下山接应。在向桂东穿插急进时,由于山势陡峭,部队走得很艰难,速度快不起来。一次下山时, 罗荣桓经过观察,发现山坡虽陡但还较平,上面长着厚厚的一层野茅草,走上去直打滑。他灵机一动,便命令战士们抱紧枪支弹药,躺到草上向下滑,结果几百人很快就滑到了山下,大为节省了时间。毛泽东见此壮观情景,不禁脱口而出:“哈哈,我们都成了'草上飞'喽!”文章开头毛主席写的吊唁诗中的“记得当年草上飞”,就是由此而来。
长征之后,罗帅历任八路军115师政治部主任,代师长,中共山东局书记,东北野战军政委等要职,在山东工作期间,罗帅的身体每况愈下,肾脏出现问题,持续性尿血,医生诊断说,极有可能是肾癌或者是多囊肾。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出任了中共山东分局书记一职,把山东这一块地盘的重担硬生生扛下来了。用罗荣桓自己的话来说,只要五年,争取再活五年,打败日寇,他就是死了,也可以瞑目了。他的努力得到了回报,抗日战争获得全面胜利,他也被中央送往苏联接受治疗。回国后,参加了辽沈战役和平津战役,为共和国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但也许你会发现罗帅虽然身居元帅,却不曾担任过军事主官,没有个人指挥过大型战役。没错,罗帅的成就不是军事上的胜利,而是运筹帷幄,协调兼顾的能力。在东北的 几年,林彪一心负责作战,其余政工、军训、装备、动员、后勤、军工等等,都是罗帅一手领导,只要林彪说要打,那就是万事俱备。罗帅谦和持重不露锋芒,被比喻为东汉将军冯异。毛主席说:“(罗荣桓)非常老实,但又善于总结经验,对是非正误鉴别的特别分明!”。
辗转一生,儿女命运多舛
罗帅的第一段婚姻是父亲在他中学毕业后为他安排的,属于旧社会的包办婚姻,两人结婚后生下一个女儿取名罗玉英,但女儿刚刚一岁时,罗帅就离家参加了秋收起义,直到解放后才与前妻取得联系,罗帅出于对母女俩的愧疚,一直给前妻寄生活费,帮助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经历长征的漫长战斗,部队到达陕甘宁根据地后才逐步稳定下来,不少中共将领经过战友撮合组建了家庭,罗帅也是战友的帮忙下,才促成了一段美好姻缘。罗帅与他第二任妻子林月琴最初的几次相见都是在聚会上,而聚会是由战友们特地安排的。由于两人不熟,加之罗帅本人也较为内向,一开始两人压根都没有机会说话,没有办法去了解对方。后来,还是身边的战友看不下去,索性直接挑明了缘由,让罗荣桓和林月琴单独相处,果然有了进展。过了不久,两人发现话题很多,性格相投,便决定结婚。婚礼当天,军队里热闹非凡,但根据地条件比较艰苦,林月琴只是把经常盖的被子翻洗了一遍,就用到了婚房里,而新婚礼物就是半袋来自西安老战友的洋面。两人结合后,先后生下六个孩子, 其中三个不幸夭折。长子罗北屯,1938年生于延安,寄养在山区老乡家中,不到两岁便夭折。二女儿罗南下,1940年生,1955年死于骨癌。三女儿罗林,1941年生于济南,寄养在当地老乡家中,1岁多时病亡。在儿女们出生时,罗帅时常是在战斗前线,而后方因为日军和国民党的袭扰时常转移,孩子们不得不交给当地老乡家寄养,这也是无可奈何的选择。解放后,罗帅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建设,直到临终前还告诫家人不要搞特殊,低调平静地生活下去。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胸怀和奉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