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我军第一次授衔仪式,一共授予了10位元帅,都是德高望重的国之重器。据说,当时蒋介石看到这份授衔名单后,说了一句,我看只有朱德称得上为帅,其他都为将。甚至就连毛主席都称朱德为“红军之父”。朱德为何能坐稳元帅之首的宝座?
1886年12月1日,朱德出生在一个佃农家庭,幼时家里比较贫穷,他没上几年私塾就投入到了革命当中。

1909年,朱德考进云南陆军讲武堂,从此他便立志从军报国。
1911年,朱德参加辛亥革命,后又相继参加了护国运动和护法运动,当苏联的十月革命胜利后,他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并在留学德国的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后接受组织安排,前往苏联学习军事。
1926年,朱德回国,先是被派遣到四川领导革命工作,后组建军官教育团培训军事干部。
1927年,蒋介石悍然发动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共产党人。在这种危急时刻,朱老总奉命参加领导了南昌起义,从此走上了对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道路。
1927年9月,面临绝境的红军南昌起义部队在三河坝陷入踌躇,大多数人认为已经没有取胜希望,纷纷要求解散队伍保存实力,老总冷静分析形势,找到敌人湘南方向最薄弱的环节,身先士卒发起突袭,重创反动派。之后在人马疲惫、军官动摇的情况下稳住局势,以弱胜强,转战福建、江西,连续挫败了敌人围追堵截。
1928年,朱老总与陈毅元帅率领南昌起义余部近800人,从粤北转至湘南宜章县,同当地共产党取得联系,决定趁国民党李宗仁和唐生智战争爆发,向湘南发展,夺取宜章发动武装起义。
1月12日,南昌起义军余部利用曾在国民革命军第六军任过营长的胡少海的关系,智取宜章城,逮捕了国民党县政府官吏和豪绅,解除了团防局和警察局的武装,发动群众,开仓济贫,并打开监狱,救出被关押的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揭开了湘南起义的序幕。
接着,南昌起义军余部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朱德任师长,陈毅任党代表,王尔琢任参谋长,并将宜章农军整编为一个独立团,智取宜章城的胜利,给当地国名党统治势力以打击和震动。
3月中旬的时候,朱德召开了湘南工农兵代表大会,成立了湘南苏维埃政府。朱德随后将湘南起义过程的工农军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三、第四、第七师和两个独立团,一共800余人。
直到下旬国民党军7个师开始向湘南反扑,为了保存革命力量,朱德和陈毅元帅于四月上旬撤出湘南地区,向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转移。
不久,朱德与毛主席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也正是因为朱德带着仅存的800余人,才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这里注意一下,在这支部队中,其中还有林彪元帅和粟裕大将,这其中朱德还发明了游击战中经典的“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进”十六字诀。即使运用游击战术最为娴熟的毛主席也屡次指出,他的军事经验最早来源于朱德在实战中的总结。
在发掘人才方面,朱德也是慧眼识珠。在跟随朱德上井冈山前的湘南起义中,受了挫折的林彪元帅临危不乱、反败为胜就引起了朱德的注意,让他做了营长,林帅这才迈出了人生中最关键的一步。
1927年在大庾山区,粟裕连升两级,被朱德任命为连指导员,成为仅有的七个步兵连主官之一。多年后,粟裕大将还回忆当年在武平的一个山隘口,还亲眼见到年过40的朱德带着几个人矫健地攀援灌木丛生的陡壁,从侧背攻击拦路的地主武装民团。
在井冈山时,一次朱德、陈毅随粟裕的连队一起帮驻地附近的老乡收割稻子,骄阳似火,1个小时很快过去了,有人劝年纪最大的朱德休息,朱德没有答应,就若有所思的说,没关系,革命就像接力跑,一棒一棒传下去,我老了有粟裕。很明显事实证明,朱德的选择是对的。
1930年,朱德被中共中央任命为中国红军总司令。1934年,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被迫撤出中央革命根据地,开始了大规模的战略转移。
长征初期制,由于凭由于博古左倾教条主义的领导者实行逃跑主义,使中央红军在“湘江之战”后从8万多人减少到只有3万多人。
当时的红军实际指挥,德国顾问李德又不顾敌人调集40多万围捕,仍把希望寄托在与红二、红六军团的会合上,坚持按原计划向湘西前进,使红军处于覆灭的险境。
在此紧要关头,毛主席力主摆脱敌人主力,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以争取主动。这个主张得到了中央军委大多数同志的赞同。
1935年1月7日,红军一举攻克黔北重镇遵义城,召开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遵义会议决议规定,军事指挥者朱德、周恩来负责军事,总理是中央委托的对军事下最后决策者。新任政治局常委的主席协助总政委的工作,中央红军首渡赤水。
2月18日,完成了二渡赤水的行动。3月4日,朱德提议建设了前敌司令部兼司令员,他提议毛主席为前敌政治委员,这时毛主席才参与对军事行动的直接领导。
1935年3月11日,中央成立新的三人军事领导小组,毛主席才成为主要的军事领导人之一。
3月16日,红军完成第三渡,随即于3月21日东渡赤水河是为第四渡,至此,整个四渡行动宣告结束。
从1934年12月18日黎平会议到1935年3月11日新的三人小组成立,近三个月的时间里,朱德身为总司令、中革军委主席,既负责作战计划,又负责下达作战命令和战斗部署,而且有权制定行动方针供周恩来总理审批,毛主席仅协助总理。
因此,在三人小组成立前,朱德在四渡赤水的领导集体中占据足轻重的地位,同样四渡赤水,更是我军在长征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战役。
直到1937年,全国抗战开始,朱德担任了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总司令,率领八路军开赴华北参加对日作战,在抗战中,朱老总和彭老总部署平型关战役,后又配合忻口会战,指挥八路军各部实行诱敌深入,开展游击战争,后又携手彭老总和左权部署“百团大战”,为抗日战争立下汗马功劳。
抗战结束后,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反动派有阴谋发动内战,在危急时刻,又是朱老总挺身而出,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一职。在此期间,在朱德的运筹帷幄下,解放军相继打败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中国革命形势出现逆转。
解放战争进入战略相持状态时,东北、华东等战区开始组织大规模战役,整军整师地歼灭国民党军,晋察冀这个抗战时的模范根据地一直没能打开局面,没打一个像样的歼灭战。
1947年5月,中央5大书记分成两组,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留在险地陕北,朱德、刘少奇东渡黄河来到华北。朱德到华北不久就发现了华北部队存在很大问题,后方太大,出征人员少,野战军号称12万人,实际能用于作战的不到7万人,其余的都在后方搞生产,各自为政,团以上机关都有自己的财产,纪律也比较混乱。
他马上整军,实行了停止经营生产,商店一律归公,建立统一的后勤机构专门管理等措施。经过两个月的整军,华北部队战斗力显著改善。当年10月,他指挥华北部队在保定以北的清风店,全歼国民党第三军,俘虏军长罗历戎,打了第一个漂亮的歼灭战。
最后在华北战场中,朱德指挥的最后一次漂亮的“收官之战”,作为游击战开拓着的朱德,再次作出理论创新,变“游击战”为“运动战”,用兵灵活,避实击虚,攻占大城市石家庄,化解了战争初期的被动局面,把国民党号称“华北王”的虎将傅作义打得束手无策。
总的来说,朱德领导华北部队打了一系列翻身仗,完成了由游击战向运动战的军事斗争战略转变,组织部队打下了关内第一个大城市石家庄,使华北解放区形成连成一大片。
1948年,在三大战役期间,又是朱德协助毛主席指挥东北野战军、华中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打赢了辽沈、平津和淮海战役,蒋介石的嫡系部队被消灭殆尽。
1955年,朱德因为赫赫战功被中央军委授予元帅军衔,而且是十大元帅之首,在授衔典礼上,毛主席亲自为朱老总授衔。

1976年7月6日,因为积劳成疾和操劳过度,朱德病逝。
朱德是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军事上既能亲临前线指挥,还能坐镇统筹全局,善于发掘培养人才,把握革命方向,无愧为我军第一元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