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 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注释】
1、色难:色,脸色。
2、难:不容易。
3、服:服,从事、担负。
4、先生:指长者或父母。
5、馔:意为饮食、吃喝。
【学译】子夏问孝道。孔子说:“(对父母)和颜悦色,是最难的。父母有事,能够替他们去做;有好的饮食,请长辈先享用,竟以为这样就是孝吗?”
一、色难,也可色易
对“色难”这两个字的理解,历来众说纷纭。
钱穆先生解:“色难:此有两解。一,难在承望父母之颜色。《小戴记.曲礼》有云:‘视于无形,听于无声。’能在无形无声中体会得父母之意,始是孝。一,孝子奉侍父母,以能和颜悦色为难。
根据钱先生的解释,色难,一方面是说,孝子应该能够体察父母的神色,另一方面则是对待父母能够和颜悦色并不是容易做到。
我曾经的老板,是一个面色严肃的人,说话也比较直接生硬,我们都有点怕他。有一次,老板正铿锵有力地冲着我的同事讲话,手机响了,是他小女儿的电话。老板接电话,同事回到自己的办公室,给我们学老板接通电话时一句轻声细语的“放学了?”——哎呀,你们就想不到,老板一接起电话,声音立刻变了强调,温柔得不行不行的。
可见,脸色、神色、音色,这些外在表露出来的“色”,统统都是可以“不难”的——只要是换了心情,换了对象。
二、心悦才能和颜
人可色难,也可色易。怎样让自己做一个和颜悦色的人呢?
《礼记.祭义》篇:“孝子之有深爱者,必有和气,有和气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我们对待父母的时候,对待他人的时候,要想做到和颜悦色,得从心里对有爱有敬。假如存着一肚子委屈,十分不情愿,种种的怨气,即使理智告诉我们笑容可掬,别人恐怕也掩不住的勉为其难,对方也很容易识别口蜜腹“难”。
笑容是不是真诚的,谦卑的举止里是不是透着虚假,群众的眼睛永远是雪亮的。
正如钱先生所说:“人之面色,即其内心之真情流露,色难仍是心难。”
所以,心悦才能色悦,或者说,心悦下的和颜,才有感染力。
三、尊长尊师
子夏比孔子小四十五岁,所以,子夏向孔子问孝的时候,还是一个二十岁左右的少年派,远离父母,在孔子身边求学。根据《孔子家语》中记载,子夏跟孔子学习以后,还曾为父(或母)服丧三年。因此,子夏向孔子问孝的时间,也许是在子夏的父母过世之后。或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孔子回答子夏时,谈的是”弟子“和“先生”,把孝道延展到应该如何对待前辈师长。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开启我们的心智,等于是给予了我们心智之生命。所以,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学生对待师长应该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真诚地尽孝道。
如果孝道关乎到了对待师长的态度,色难确实是一个容易见到的情景。
孔子时代的老师,没有分数之挟制,没有分配工作之权重。学生跟老师之间的关系,主要是人格学识上的感召或交流。那么,尊敬师长,愿“服其劳”,恭敬有礼,尤其是真诚地做到孔子强调的和颜悦色,真的是顶尖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