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王境泽今天就算饿死,死外边,从外边跳下去,也不会吃你们一口东西!”
“哎呀妈呀,真香!”
这两句听起来既可气又搞笑的话,是《变形计》中,一个青春期男孩初到农村家庭,撂下狠话后,又啪啪打脸的搞笑情节。一提到孩子的青春期,很多的家长都有一种如临大敌的感觉。因为,跟青春期的孩子沟通,总会让人手足无措,仿佛做什么都是错的。那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应该如何跟正在青春期的孩子沟通。
如果用什么词来形容,跟青春期孩子沟通的心情,迷茫和困惑这两个词,可以说是再合适不过了,就比如坐在我面前的这位妈妈。我们来听听,她是怎样和青春期的儿子沟通的。
儿子:“妈,我这次篮球赛,搞砸了!”
妈妈:“没事儿,儿子你是最棒的。”
儿子:“可我这次搞砸了呀?”
妈妈:“妈妈不怪你,只要你努力就好。饭好了,赶紧洗手吃饭吧!”
儿子:“你总是这样!”
妈妈:“你真不用给自己这么大的压力!”
儿子:“哎呀!算了,不说了。”
孩子转身进屋把自己关了起来,留下客厅中一脸茫然的妈妈。
听了这段对话,你一定想说,这位妈妈也算是善解人意,而且一直在尽可能的去理解孩子,可为什么她这种善意的宽慰,孩子就是不领情呢?
其实,从妈妈的角度来讲,希望孩子不要因为一次比赛的失误,就让自己长时间的沉浸其中。这种想帮孩子解决问题的心情,我们可以理解,但是她在沟通之初,就犯下了一个最为常见的错误,是什么呢?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情绪感受,直接进入到了主观安慰的步骤。显然,孩子更加关注的是,在比赛前辛苦的努力、付出,因为比赛时的失误全部打了水漂。而且,还有可能因此无法面对老师和团队里面其他的同学。这些内容,这位妈妈根本就没有给孩子机会,让他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而且当孩子不断的释放自己因为失误,而异常沮丧的信号时,她仍然沉浸在自己的主观认知模式中,没有认真在听孩子讲什么,只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在跟孩子互动。所以最后,就让这个沟通变成了,妈妈迷茫,孩子气冲冲的结局。
如果这位妈妈能够遵循以下,和青春期孩子沟通的三个原则,或许这个结局就不会是这样了。那这三个原则是什么呢?
第一,也是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积极的倾听。青春期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爆发的阶段,也就是说他对一系列与自我有关的意识在快速的增长。而且对外,会呈现一种过度要求,敏感反应的状态。所以,他会对“尊重”和“认可”这两个词变得极其敏感。所谓的积极倾听,是说你要认真的投入到,孩子所讲的内容中去,并努力去理解他想要表达的表面意思,和隐含的意思。而不是伪装成一种我在听你说话的状态,其实内心一丁点儿的认可度都没有。这样就可能让孩子觉得你是在敷衍他,对他缺乏最基本的尊重。
在这个过程中,你可以尝试使用“我不知道我理解的对不对”,或是“你刚才想要表达的是这个意思吗”,等诸如此类的句式,跟孩子进行互动。这样可以让他感受到你的真诚,和想要了解他的意愿。
其次,一定要关注孩子的情绪感受,尤其是要避免,以忽略孩子情绪感受为前提,进行主观的安慰。因为如果一味地主观安慰,不但会让孩子,不知道自己的这种情绪感受,是不是有什么问题,还会让孩子有种强烈的,被否定的感受。所以,你应该直接跟孩子表达,我有看到你的情绪感受,并且对此表示理解,也就是说你要学会共情。比如,你可以这样跟孩子说:“我看到你挺沮丧的”或“遇到这样的情况感觉不舒服也是正常,如果是我,可能比你表现的还要更强烈”。这样既表达了你的关注,同时,又给后面的引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一个懂我的人聊天,总比和一个根本就不理解我的人互动要有价值的多吧?
最后,你要记住,在给出建议时,一定要尽可能契合对方的诉求,切忌主观评判。很多时候,出于想要快速帮孩子解决问题的目的,在和孩子沟通的时,你可能会不自觉的把个人的主观认知,当成孩子的诉求,这样很容易让整个沟通走向冲突。
现在,我们按照这三个原则,可以再来重现一下前面那段对话场景:
儿子:“妈,我这次篮球赛,搞砸了!”
妈妈:“怪不得,我看你今天一进门就不太高兴。”
儿子:“搞成这样,还能高兴得起来吗?”
妈妈:“的确是,看你之前练得那么辛苦,却在比赛时失误了,换做是我,也会比较郁闷!”
儿子:“好烦呀!”
妈妈:“你们有没有现场录像什么的,要不咱们一起研究一下,看看问题出在哪里了?”
儿子:“研究什么呀?我现在脑子乱着呢。”
妈妈:“没事儿,又不是现在需要马上做这个事儿,咱们先吃饭。”
儿子:“好吧,只能先这样了。”
所以,你看,和青春期的孩子沟通,你首先就要学会积极倾听,让他感受到你是尊重他的,接着你要学会共情,尤其是对孩子的负面情绪,不能简单否定或忽略。在提建议时,要从孩子本身的诉求出发,不能凭着自己的意愿进行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