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是个户外控,做全职妈妈以来,几乎每周都安排户外出行的计划。当然,都是公园景点一类。
一个人带着孩子外出确实很累,但能够坚持下来,主要有两点为澄儿考虑的因素。一是希望他身体好,抵抗力强。二是为了刺激他的感官,让他多见识多体验。
上周三开始,南京迎来了第二场大暴雪。在此之前,我已经为澄儿准备好了保暖装备,特别是一双厚厚的防水雪地靴,可以保证他适应绝大部分路况。
本以为能够在冰天雪地的世界里欣赏别样的风景,不想娃对这一番白茫茫兴致不大,走在雪地里玩一阵就要抱抱,出去一趟实在太累,索性娘俩就宅家里玩了。
这一宅整一周过去了,期间除了买菜就没在外面停留过,也竟然“明日复明日”,宅的不亦乐乎。这真要归功于一套积木。
玩了一周了,我总结了一些玩法。
1.堆、叠、搭、摞。
这是最基础的玩法,只是随心所欲的堆叠。别看简单,可对于精细动作还没发育好的宝宝来说,也是不小的挑战。
这套积木澄儿20个月前玩的不多,偶尔拿出来,他也只是摸摸、看看,根本不会堆叠。有时我和他爸顺手搭个造型给他看,他也总是把我们搭的推倒,应该是体验“推——倒”之间的因果关系吧。
所以,现在看到他能把积木横向或者竖着叠在一起,我真的很高兴,他的手部灵活性提高了。
2.认识颜色、形状。
我们用的这套木质积木颜色很鲜艳,红橙黄绿蓝紫,形状也有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半圆等。所以,玩的时候,我都会描述给澄儿听,起初只是单纯的描述颜色,比如“红色的积木”,熟练后开始加入形状描述,比如“红色的正方形积木”,再后来就是组成句子:“你手里拿了一块红色的正方形积木”。由简到繁,一步一步来。
我觉得这样很好,边玩边学到了新的知识,我想等他以后会说话了,语言应该会更丰富。
3.归类和配对。
在2操作熟练后还可以更进一步,进行归类和配对——相同的颜色/形状归为一类。
比如:红色的积木有哪些?正方形的积木有哪些?了解相同与不同的概念。
还可以这样操作:准备某类颜色(形状)的卡片,把相同颜色(形状)的积木摆在下面。比如我就是拿了一本书让孩子学着归类的。
4.认识方位(上下左右)。
比如,我们把积木叠高高时候,我会告诉他“黄色的正方形积木在红色的长方形积木上面”。同理,“红色的长方形积木在黄色的正方形积木下面”。不断重复描述,教他明白“上下”之分。
而玩积木接龙(只是把积木一块接一块平铺)时,我会告诉他,哪块积木在左,哪块积木在右。同样,不断强化,教他明白“左右”之分。
关于分“左右”,我和澄儿更常玩的游戏叫“举手听指令”。比如,我发出指令:“伸出左手”,他会举起一只手。举对了,我说:“对的,放下”;举错时,我说:“错了,放下”。
别看只是简单的举手和听令,锻炼的可是手脑结合。澄儿断断续续学了一个月后才基本不出错。
5.想象游戏。
澄儿能够用小手堆、叠、排列以后,我们开始搭造型。
我的手工真的不好,搭不出漂亮形象的造型出来,但我们玩假装啊。
大致堆堆叠叠,我就告诉他“这是一艘轮船,看,这是甲板,这里是船舱,这是船上的房子……”尽量描述的细致、生动,凭他想象。有时我也要澄儿为我们搭的造型取名字,不过他还不太会说。
轮船搭好了,搬把椅子当作桥。“船要过桥了”,我大喊。这时,澄儿总是在椅子两头跑来跑去,手舞足蹈,激动的大喊大叫。
照此法,我们还搭车,火车、卡车、拖拉机、拖车、农场等等。搭农场时,我们一起给某块积木命名,“这是小猫/狗/鸭子/鸡舍/谷仓……”玩法千变万化。
一套积木玩了这么久,我自己的体会就是,玩玩具要动用全感观,多思考,把玩具的最大效用激发出来。
“大象无形”,“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玩具如是。简单的玩具才是好玩具,带声光电的玩具最好少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