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越来越发现了一个现象,不管干什么事,总有一些聪明人来告诉你,这件事是有公式的,你按照这个框架来就容易成功,不然的话,你在这一行就干不长久。
并没有抨击的意思,只是,许多喜欢的事,想干的事熟悉背后的规则,再看到,全都变成了一个个的公式,未免感到一丝枯燥,甚至怀疑,为什么干什么事都要往框架里套。
一个个本来很有想法的年轻血液,被所谓的过来人扔来一个框架,告诉你,只要照着做就好,我们现在是不是缺乏一些思考了呢?
就拿现在最火的《相声有新人》来说,本来我是抱着喜欢看相声,喜欢相声演员们的说学逗唱技艺,喜欢层出不穷的包袱。相声演员从小苦练基本功,苦练少说十余载,才将说学逗唱四门功夫练的炉火纯青。生动形象的表演,包袱如何抖、怎么抖、什么时候抖,基本功还有新作品,都是相声演员台下台上苦苦钻研的结果。
但是一对来自上海交大的博士夫妻却自作聪明,告诉观众,相声是有公式的,然后表演了一段连脱口秀都称不上的“相声”,本来我以为无论是谁写个相声当个爱好也无可厚非。
但看到最后,发现他们认真了,真的认为相声可以去用公式去演算,观众在哪里笑,笑多长时间,怎么笑,这位博士全都按部就班的给观众“安排”好了。甚至还否定了相声的艺术价值,这真的让我有些诧异。
还有一些新媒体的投稿,记得小时候看《故事会》、《青年文摘》等,新的故事总是层出不穷,虽然不是什么名著,但是很多的小故事让人沉迷其中。
到了现在,互联网爆炸的今天,按说,大家的想法都应该是百花齐放,在互联网应该看到大家各种好玩儿的故事,各种煽情的文章,甚至是一段小诗,文章不就是来表达我们的想法,寄托我们的情感么?
但是我们可以看看现在各大自媒体、订阅号,没发现同质化越来越严重么?热点类文章相互转发,故事编的越来越没有新意,甚至在前一段时间看到了一个情感类文章的万用公式:
第一段:编一个身边人的故事
第二段:用名人名言强化观点
第三段:用名人事例升华观点
第四段:用名人名言、排比句等总结
难道这样千篇一律的文章写出来有什么意义么?就因为这样写,过稿率会高一点,就把自己所想要表达的故事所抛弃?然后再套用这个模版,开头编上我同事、我朋友、我三大姑八大姨的事。
对不起,我只想看到活灵活现的,充满新意的,故事也好,一首诗也好,而不是这些没有灵魂,列个大纲胡编乱造的垃圾营销文,文章是用来寄托情感的,不能把什么都当成公式去套用,就因为那一点点稿费么?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有生命的。花是花,牡丹,玫瑰,杜鹃...;草是草,蓝银草,香草,狗尾巴草;云是云,乌云,积雨云,白云;我是我,你是你,但是不同的思想。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没有千篇一律,没有大同小异,认识不同的人,接触不同的事,这才是生活的精彩之处啊。
生活中已经太多的框架让我们只会套用“公式”模版去生活,所以,千万不要让我们的生活变成公式,变成按部就班的千篇一律。
peace&lov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