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学长说,他最理想的工作是为故事配图。我差点回他,我有故事,你有图,约吗……
嘘。我只是碍于女性的矜持。
他是一个文艺的理工男,闲聊中他说没准哪天就成了中国的宫崎骏。
我说,为什么我总是愿意去相信奇迹会发生。
因为太感性吧。
今天五姨家和老舅家来串亲戚。和我同岁的表姐,现在上海一家国企负责项目管理。几年不见,她依旧漂亮能说。我们虽然中学、大学、工作都同步,但总玩不到一块儿。今天聊了近况才明白,我两是感性与理性的两个极端。
她逻辑思维严密,行动干脆利落,不会有多余的情感,不管对家人还是工作,都按自己条理来。
而我不同。从小数学就很糟糕的我,有着俗称矫情的文艺病。思维容易发散,不管是对人对事,总偏重感情。小时候的一个交集是,模棱两可的我和较真的她拿着扫帚打架。
可能是两个思维及行事的极端,我们虽近但始终亲不起来。就像两个水火不容的小人。
阅历增加人的情商,所以感性与理性也被隐藏至交往的面具下。
人际交往中,大面过得去,事务顺利进行,顶多以特征对彼此进行描述、贴标签,谁也不会根据感性或理性来定义人。理性与感性,已经上升至个人意识,比如决策层面。
重温欢乐颂,关关遇到帅气又有气质涵养的赵医生后,心心念念,拒绝了对她温柔且体贴的同乡+同门的师兄。老妈问我,如果是你,喜欢你的和你喜欢的,会怎么选?我说,我喜欢的。
经历了世事的她,委婉的说,你看关关,如果跟喜欢她的师兄在一起,虽然她没心动的感觉,但是对方会一心一意对她好,感情方面,可以从别的方面找补回来。
难道,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女生,相亲第一步是问对方固定资产的原因么?她们接受了感情的苍白无力,期望从物质方面来寻求保障吗。
或许这样想太自主、悲观。柴米油盐的生活中,房子和钱,是不可或缺的。物质充足的生活才不至于每天为了钱而拮据、战战兢兢、争吵、绝望,有钱才生活才保障,未来孩子才有好的发展环境。
我相信钱的魅力与威力,但我更相信自己。
“人们说”的逻辑没毛病,可我的路要自己选,自己走。我就是要等,能引起共鸣共振的人,我不需要无所谓的喜欢与依靠,也不想局限在“这样才好”的路子里,失去探寻意外的新鲜与惊喜。
感性与理性,各有利弊。
愿生活中多些感性,事业上多靠理性。
没有流量照样聊天的夜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