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一个城市的最好方式,就是去它的菜市,而了解一个家的最好方式,就是去他的厨房,在厨房就能看出这家主人懂不懂生活,有没有生活的仪式感。我住在苏州最为现代繁华的园区,这里有非常方便的邻里中心,菜场的菜蔬肉食精致缤纷,每日走个十分钟,逛个十分钟,都能买齐,但是,缺少了能抚人心的烟火气。
老苏州的习惯,似乎无论住多远,买菜必须在老城区的菜场。清晨,他们早早起床,拉着个小拖车,慢悠悠地逛菜市。这里,万物鲜活,如此生机,穿梭在熙熙攘攘的摊头,在这人间烟火气最浓郁的地方,令人暂且忘却身后的琐事,心情一下子明亮起来。汪曾祺说:“到了一个新地方,有人爱逛百货公司,有人爱逛书店,我宁可去逛逛菜市。看看生鸡活鸭,新鲜水灵的瓜菜、彤红的辣椒,热热闹闹,挨挨挤挤,让人感到一种生之乐趣。”谁说不是呢?
都市生活的清晨,是紧张急促的,马路上都是奔波于生活的人。而在菜市里,人是放松的,无论你是来买菜的,抑或是卖菜的,不必交谈,不必戒备,安全、自在,这或许就是食物赋予人天然的安全感。那些叫卖吆喝声,带着鱼腥味,夹杂着泥土味的鲜绿蔬菜味,滋滋作响的油烟味……热闹嘈杂,瞬间进入我们的感官,触动着神经。
有些摊头都是附近的乡镇居民,时令不同的菜活色生香,但是他们有些自家的口粮菜多半得靠运气才能买到,可遇不可求。遇到喜欢唠嗑的热情摊主,还会不停地给你介绍他们家的货如何如何的好,再一攀谈,便开始分享详细的烹饪秘诀,这些摊主估计与这菜市同长大的,已不是简简单单卖卖菜而已,他们声情并茂,也有着常年与食物打交道积累下来的丰富经验,也有着自己对食物深厚的情感,相信他们,大抵也错不了。与其说,菜市的每个摊位是每一个个体的生活百态,倒不如说,这便是每个小人物的活法,他们在这里靠着食物存活了下来,也丰富了寻常人家的味蕾。
菜市离新鲜食材近,人流密集,藏着很多宝藏小吃摊,虽然看起来不起眼,却往往是酒香不怕巷子深,却能寻觅到一个城市最为地道的美味。这便是逛菜市的乐趣,逛大超市,纵然也能买到精致新鲜之食物,但那只是在“寻找”东西,心中早已有了目标,买完便不会逗留。而在菜市买菜,便是“一榻清风,故山邂逅欣相遇”的“偶遇”,你在悠然自得中邂逅一份惊喜,人与物的偶然得到产生的小欢喜,最是让人念念不忘。
小时候,父母总是喜欢勾着我的小手,在菜市的这头逛到那头,总是问我想吃什么呀,然后买好点肉挂在自行车上,蔬菜用草绳一扎让我坐在自行车后座上拎着,回到家,只需尽情沉迷在父母厨房间里的一口腴美香甜里……长大后,成人成家,也得开始笨拙地研习烹饪,兜转于菜市场,半知半解地挑着菜,与食物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看着孩子每次将碗里的菜吃个精光,渐渐明白生活的滋味传承,曾经的我,现在的她,曾经的母亲,现在的我,一代又一代,关系缱绻又微妙,但是,转身都是深沉而不可言语的爱。
今天,五一假期,带着女儿早早地从园区赶往苏州城区的葑门老菜场,不为别的,只为带她来感受一下菜市里人生滋味,我们在一家百年老字号那里排队时,她指着这个“汆”字,说不认识,边上一个大爷热心地跟她说着,“小姑娘,这个字苏州人读teng,就是油锅里炸一下的意思”,说完,笑眯眯地拎着6个油汆团子走了。我和孩子买了小吃在红板桥下吃着,感受着人间烟火,众生百态,一堆的人正努力地生活着,充满着未经修饰的喜怒哀乐。
树荫下的江南格外明媚,川流不息的日子里,每一天都要好好生活下去,随遇而安,抑或知足常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