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做不到”是病,得治!
我们的切身体会,知道做不到的现象太普遍了。很多人简单的将它归结为“执行力”不行。但是,就是这个草率的归因,导致了一连串的负面影响。因为认为自己的执行力不行,就很容易让我们觉得自己这个人不行。如果上升到自我攻击和否定,就会陷入“越自责,越放纵”的怪圈。
“越自责,越放纵”这个说法,有很深的心理学依据。人在尝试改变的时候,就是要放弃熟悉的应对事物的方式,逼迫自己走出舒适区,重新面对让自己焦虑的事情。这个过程,最不缺的就是压力。试想一下,这个时候你还想通过自责的方式将自己“骂醒”,结果只能加剧原有的焦虑,最后导致放弃改变,退回舒适区。
话说回来,到底是什么导致了知道但是做不到呢?
1. 修改认知模型
本书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先要修正“知道——做到”这个认知模型。知道和做到中间不是真空的。知道的下一步,本来就不是做到,中间还少了一个环节“方法”。所以正确的模型应该是“知道——方法——做到”。
按照这个模型反思自己为什么做不到时,我们就会客观的思考,自己是否找对了方法,而不是简单责怪自己执行力不行。
作者在书中给出了一个包治百病的方法:重复!得承认,第一次看到这个观点的时候,觉得很有力量!好像一下子找到了,做成任何事的信心。隐约感受到了“重复”蕴藏着的巨大能量。但是,紧接着开始质疑这个简单的做法是否真的有效。
2. 阻碍做到的三因素
想要知道如何有效重复,还得先了解一下,阻碍我们做到的因素。作者指出了三个,1. 信息过载;2. 消极过滤;3. 缺少跟进。
首先聊聊信息过载。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幸运的是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得到任何信息,帮助自己成长。不幸的是,我们很容易被信息洪流淹没,喘不过气来。
职场上有个段子讲,如果你带新人,真心想点拨他,就推荐一两本领域内的经典,让他多啃几遍。如果想坑他一把,就给丢给他几十G的资料,他被坑了还的跟你说谢谢,以为你倾囊相授了。
就像我们想提高自己某方面的能力,买了书没等看完,觉得太慢,于是花钱买了个专栏,结果几天后又觉得不过瘾,付费去参加了一个训练营。一圈下来,概念知道了一大堆,结果没一个能运用的。
知道了什么事信息过载,如何应对呢?答案就是,精要主义!先承认信息太多,我们学不过来。其次,有勇气扛住知识焦虑,慢下来,选择有限几个资源,深入研究。拿出曾国藩“结硬塞,打呆仗”的精神。很多时候,慢就是快!
其次,消极过滤。脑科学研究显示,大脑是最会偷懒的器官。因为大脑是耗能大户,从进化论的角度看,人类能存活下来,大脑必然要进化出一套节能的运作方式。消极过滤机制就是其中一个节能方案。
如果你拥有了某项成功经验,如果别人对此类问题提出不一样的观点时,大脑通常会排斥并说服自己,对方的观点不对,这样就不用深入思考了。
很显然,这种思维方式不利于吸取新知识。如何对应消极过滤这个问题?作者提供的方案是:绿灯思维。
抱着先接受再质疑的态度对待新观点和新事物。遇到新东西,先给他们开绿灯,思考一下这些新东西的优势是什么,如何能为我所用。当然,绿灯思维并不是全盘接受。它的主要目的就是绕过消极过滤,先正向思考好的一面,当充分考虑了好处以后,再质疑它的缺点。这样做的目的就是避免自我封闭。
最后,缺少跟进。所谓的跟进就是做事的反馈。了解过刻意练习的朋友肯定知道,反馈是练习过程中最最重要的环节。它就是有效提高的保障。针对缺少跟进的方案就呼之欲出了:持续跟进。
设立清晰可衡量的目标,定期查验进度,总结得失。作者说如果你花一倍的时间来培训,在跟进上面你要花十倍的精力和时间。可以看出,跟进是一个需要花大力气和心思去做的事情。
总结:
了解了这些方法后,再回过头来看我们在开篇时说到的,作者总结的两个字“重复”,就很好理解了。其实就是当学到一个新知识,你要重复地理解、重复地学习、重复地探索,精要地深入地研究,而在这个过程中又重复地实践、重复地跟进,重复地把遇到的问题改进,重复地寻求支持。所以作者认为如果一定要总结这一整套方法的话,只有重复这两个字,只不过是间歇性的重复,在不同的层次、不同的阶段不断地重复,而花时间重复是让我们从知道到做到的关键。
到此,本书的要点就分享完了,希望对你有所启发,期待下次见,我是艾睿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