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微信朋友圈出世之后,就面临父母被屏蔽的尴尬,做子女的反感父母,做父母的不理解他们。我没有屏蔽我的父母,一是因为我的父母几乎不在我的朋友圈动态下评论,二是我觉得我的父母并没那么“老套”。
前段时间,我屏蔽过一个亲戚,但随后又放开了。那人是我姑姑。
我之所以会屏蔽她,原因跟大多数人遇到的一样。比如每当我发一条“天冷了”的动态,配上天气预报显示的温度,想引起小伙伴的共鸣,而她就在下面评论:“多穿衣服,别感冒,被子盖牢,多喝水......”;每当我发一条外出游玩的动态,好和朋友们分享沿途的美景和舒畅的心情,她就在下面说:“就你一个人啊?你同学呢?下雨天还出去啊?路上小心啊......”——我就是喜欢一个人走走看看怎么了?我就是属于那种想到就会马上去做的人,就算下雨我也要出去,你以为我傻到淋着雨然后感冒吗?
她还把我当小孩看,这就是我对其感到厌烦的原因。虽然微信中的点赞和评论只有共同好友可见,但即使别人看不到我亲戚的留言,可我看着就是难受,就是不舒服——人家都羡慕我出去玩,或者分享和我相似的经历,能够和我有说有笑,冷不丁冒出个留言,说叫我路上小心,叫我别感冒,就好像鹤立鸡群一样,非常显眼,而我就是有强迫症,我就是看着不爽——好好的心情被她一盆冷水浇灭了。
于是我干脆屏蔽了她,没想到过了半天她就找上了我,说为什么看不到我朋友圈的动态了,我就如实相告,结果她脱口而出(很快地把字打过来):“亲人之间有必要这样吗?”
正是因为你是我亲人,我才有必要对你屏蔽,作为亲人,你太了解我了,你每时每刻都在关注我,正因如此,我才需要和你“保持距离”,我需要一个属于自己的空间。
我们很乐意与同学朋友分享生活,却难以忍受在亲人面前暴露自己的点点滴滴,正因为是亲人,我们知道彼此有代沟,所以不愿意给亲人看一些容易让人误解的东西,避免各种麻烦;也正因为是亲人,我们会有一种压迫感,就像自己受到监视一样,每次发动态,都立马有长辈在下面评论——你关注我,我很开心,但不要给我一种你一直盯着我的感觉,这种感觉,任何人都不想经历。
姑姑说,你这样还有亲情吗?
我心凉了——我把你看作最亲的姑姑,而你却用朋友圈试探我。
难道亲情是靠朋友圈来体现的吗?难道亲情就是我的生活被你窥视得一干二净吗?她说,既然你发出来了,那就不是隐私了。话是这么说,但在我看来,是不是隐私,还是要看你的目的。你若像兄弟与我共享悲伤与喜悦,能够和我“好好说话”,那就是公开;你若只是为了看透我的生活,或者说,抱着大人管小孩的心态,那它就是我的隐私。
真正的亲情不会因为朋友圈的屏蔽而分崩离析,也不会打着“亲情”的旗号对他人实施道德绑架——朋友圈对谁开放完全是每个人的自由。
说实话,若想知道孩子过得怎么样,直接打电话反而更容易被人接受,暗中关注旁敲侧击还不如直接问来的舒服。
不仅如此,我们的节奏根本不在一条线上。我关注的是时事热点、新鲜趣闻以及文学类的圈子,而父母一辈则整天分享什么佛教啦、养生啦,这都不是重点,关键是他们很重视怎么教育小孩,并且他们分享的所谓“教育”的文章,大多都带有“独权主义”,也就是“小孩一定要听大人,大人说什么是什么”,也就是那种传统的、落后的思想。再加上他们本身就是各种老思想的“集大成者”,因此即使我们长大了,成熟了,独立了,他们依然把我们当作“附属品”,而把自己视为高高在上的皇帝。这也是许多家庭矛盾产生的根源。或许说得有点重了,但不能否认,很多孩子离家出走甚至上演一出又一出的悲剧,很大程度上都是父母“唯我独尊”、不顾及孩子感受造成的。
言归正传,朋友圈不是且不应该成为亲情的试练场,亲情也不能用朋友圈来衡量。
我才注意到朋友圈动态有个“不让谁看”的功能,于是我就把长辈们归为一个组,有些容易引起歧义的内容就对他们不可见,无关紧要的内容就公开,这样既能让家人看到我的生活动态,也避免了屏蔽的尴尬。
但作为长辈的,还是应该多思考,自己的什么行为让孩子觉得不舒服了?而不是动不动给孩子扣上“不孝”的罪名,动不动道德绑架甚至以死相逼。只有你尊重我,咱好好说话,我才有可能对你敞开心扉。
人与人之间,还是应该给对方留出距离,亲人之间更需如此。
这篇文章我站在子女的角度谈问题,希望广大做父母的能够平等待人,而其实我们也该反思,是什么让父母感到孤独?这个问题,不是朋友圈上的分享和交流可以解决的。有的人说朋友圈有温度,朋友圈的内容反映一个人的生活,反映一个人的价值观,但归根结底,朋友圈这东西,终究还是冷冰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