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步,会成瘾。
烟鬼有烟瘾,酒鬼有酒瘾,循此逻辑,跑步热爱者有跑瘾,实属正常。
但24岁之前,跑步于我是简单易行又枯燥乏味的消脂运动,“上瘾”是天方夜谭。完成第1个马拉松之前,我都在挣扎中坚持。
第1个马拉松,是一个分水岭。
带着“再不疯狂就老了”的矫情,24岁那年,我决定30岁之前过把瘾,努力跑完1个马拉松。在那之前,所有的跑步训练,都只为跑完42.195公里。26岁下半,我用7个小时58分钟跑完第1个马拉松。业余马拉松赛事规定完赛时间是8小时。7小时58分钟,刚好完赛。
第1次完赛,身心都充满疲惫,我随便吃个午饭,倒头睡了近15个小时,醒来已是第二天上班时间。完赛之后的我,与之前并没有不同。阶段性人生目标已达成,之前所有的痛苦都变成荣光,是否再无理由继续去跑步?
因为再无“理由”,心中那种“瘾”才显得尤为纯粹。
第1次完赛后第3天,身上还贴着酸痛胶布,肌肉却渴望更多的拉伸和奔跑,以获得解放。
忍不住,又报名参加第2个马拉松。
每天下班后跑1小时,一周4次。16个礼拜累计跑500多公里。突然有一天,我发现自己不需要音乐鼓舞,也可以用均匀的速度往前跑。把注意力集中于控制呼吸的节奏,就会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律动。
在开始练习长跑3年后,我才学会纯粹的享受“跑步”这件事本身。
第2个42.195公里,没有手机没有音乐没有手表,在这一段不算短的距离里,学着专注于自身的呼吸、肌肉的温度以及好好与自己相处。
若带有目的性,过程就不纯粹。为身材,为健康,甚至为完成一场马拉松比赛,这些目的都是功利性的,令“跑步”这件事变成一种达成目标的手段。当目的无法实现,就会对“手段”的取舍产生怀疑,甚至因此失去坚持的耐性。
得益于16个礼拜500公里的训练,5小时45分钟跑完第2个42.195公里,没有像第1次跑完那般“瘫痪在床”,却也决不算轻松——一度到了去上公厕看见残障人士辅助设施会觉得很贴心的程度。
一路上,有人跑很快,也有人落后,很多人慢下脚步,也有不少人弃赛。不随波逐流,听着自己有规律的呼吸,用自己的配速惯性而均匀的向前跑下去。
20多公里时,大腿的肌肉剧烈的抖动,倒也不像第1次时那般惊慌。35公里撞墙期,脚板也麻了,大腿也没力了,有种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焦虑涌上来,也能坦然的拥抱这股情绪,就让它顺着呼吸来也随着呼吸去。
跑步,是一种根植于身体每一块肌肉的“瘾”,是一种生活方式。瘾跑步,意外获得一个渐渐变强的自己,在体力上,在心理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