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记得我当时还是小学生的时候,我们班有一个女生可以说是班级里的特困生。
父亲是残障,行动不便,全家人都靠做手工活的母亲那点低微的薪水养活。
更不用提能像其他小女生那样可以在父母的怀里撒娇;也不敢要求父母为她添置新衣裳;几乎所有的同学都有零食,唯独她没有。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说的大概就是她的写照。
她还有个弟弟,父母都比较重男轻女,家里哪怕她没有,也要夺了她本应有的给弟弟,然后让她做不符合她年龄的家务,几乎承担了母亲应该对他们姐弟承担的责任。
当时的网络并不像现在这样发达,所有知道的人都口口相传某某家的女儿好懂事,懂得帮父母分担。并且被众家长拿来当“别人家的孩子”来教育自家的小孩。
当然,我的家长也不例外的拿她的事例来对我进行“教导”。当时年龄小,心里只会不平衡她收获的肯定:连自己的父母都肯定她,不肯定自己。
现如今长大了,再回味这些事,心里又是另一番感受。
被夸懂事,真的就是一件好事吗?不见得。
懂事,负载了太多的辛酸,压抑了自己太多的真实需求,小心翼翼的去讨好大人,是生活的压迫,它不值得歌颂。
本该属于她的快乐的童年全被剥夺,而她的弟弟由于有姐姐如母般的照顾,父母的偏爱,洒脱的成长着。
这份懂事有点残忍,人们的夸赞更加残忍。
(2)
姑姑的女儿,我的二表姐,一个在家中是老二的表姐,上有姐姐,下有弟弟。从小她就是一个懂事的孩子,也是家里唯一一个懂事的。
那个年代,几乎在农村的家家户户都是不富裕的,有时地里收成要是不好,总会有几天吃不饱饭的时候。
二表姐知道这个情况,每当家里庄嫁收成不好的时候,没吃饱饭也要“骗”父母说吃饱了,为的就是让家人能多吃点。
二表姐从小就练就了一身表演的功夫,学着青蛙呼吸似的鼓起肚皮,只为了向姑姑证明她是真的吃饱了,而不是因为担心亲人吃不饱。连这样一份对亲人深深的爱都得小心掩藏。
小时候姑姑家里几乎没有玩具,有的只是做木匠的姑父手工做的一把摇摇椅,当然那把摇摇椅也成了大表姐跟小表弟哄抢的对象。每次去到姑姑家,几乎看到的景象是大表姐跟小表弟不玩了的,才轮到二表姐玩。
不是二表姐抢不过,是因为她从小就比别人在乎家里人的感受,把自己的需求压抑到最小。
印象里还有很多二表姐的懂事换来的家的和谐,但整个成长过程中换来的也仅仅只是一句:懂事的孩子。而不懂事的大表姐和小表弟却得到了所有的童年。
普天之下大概都有一个莫名懂事的老二。
(3)
多年前看过这样一则广告:伴着特别凄凉的钢琴独奏背景音,以及清冷、略显破败的屋内场景,电话铃声响起,一个老人形单影只正要出门。
“喂?哦,闺女啊!哦,我跟老朋友出去玩儿去了。我们还一起排节目,挺忙的……我吃得饱,睡得香,一天忙到晚,一点儿都不闷……”
“你妈?……妈妈没在,她出去跳舞去了,不在,不在,没事儿,没事儿……你啊,好好工作,不要担心我们俩。你忙啊,就挂了吧。”
导演应该是用了心思的,基本上每句老爸的“谎言”都给配了暗示真实情况的镜头:萧条的街道、黯淡的夕阳、躺在医院里的老伴,以及老头儿孤独的身影。这种对比只有一个目的,就是让观众们感慨唏嘘。
但我看完这条公益广告后,第一反应是:如果电话那头的女儿不是弱智或故意不想管父母的话,放下电话就该马上飞奔回家吧?这种过于明显的“谎言”,恐怕没人听不出来。
于是我就无聊又深入地寻思开了:这位老爸为啥要这样回答女儿呢?感觉背后有太多的“难言之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这个女儿平时与父母沟通顺畅,感情亲密,经济方面没有特别大的困难的话,这位老爸不会说出如此言不由衷的谎言。
由此,我想到最近看的不少探讨“懂事”一词深层次含义的文章,虽然都是说那些“懂事”的孩子的,但对于老人来说,也泛着“懂事”的辛酸。
(4)
我们的生活里,每天都会遇到很多的人,有些我们应该好好的放在心上,懂事地疼着他们。
但还有一些不懂感恩的人,你就不需要那么懂事了,别人都不懂尊重你,你又何苦那么委屈。
我们不做伤害别人的人,但要懂得保护自己,不要让自己轻易的受伤害!
人啊,有时真的是越懂事,越没有人心疼。
所以,我们要在该懂事的时候懂事,不该懂事的时候,也恰当地当一个不懂事的小傻瓜。
我们要做一个强大的人,但偶尔也要在心爱的人怀里撒撒娇,我们坚强,但我们也需要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