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人说听了好多课,学了那么多道理,似乎一点也没有用。也有的人说,我这一年中看了好多书,不过要问我还记得什么.......我记了很多的笔记,算吗?
这两个问题,让我想到怎么学以致用的问题。虽然,大家都明白学习本身不是目的,看书也好,听课也好,参加各种论坛也好,不管是线上的,还是线下的,不管是面对面的,还是一群人头脑风暴过的,这些都是奔着一个目的去——你参与了,就够了?你自己如何能做到学以致用?
知识迁移是个很普遍的技能。
比如,学了会计的人,可以把财务知识既适用于公司的工作,也适用于家庭开支的管理,更可以在自我效能管理上,更好的理解什么是投资性支出,什么是消费性支出,怎样开源节流于个人发展的主题。
比如,了解了美术基础的人,不仅可以做衣服的搭配,妆容的完善,也可以在photoshop, PPT,手账等方面有独特的见解,还可以服务于室内装修,设计,景观造型等等多种领域,甚至在动漫,影视,剧本创作中都更加锋芒毕露,小试牛刀。
那知识迁移是怎么完成的?从听别人的课,到自己的内化,又如何一步步进阶成功?从知识如何转化为生产力,以打造个人品牌的角度,我做了一点点的思考。
知识的迁移,开始于知识点的积累,知识体系的框架结构。它可以用思维模型来解析。例如,什么时候遇到什么问题,这个问题的主要矛盾是谁,它聚焦在什么功能上的不足上?
以上面的美术知识为例,我是这么思考的。当文字变成一种传播工具的时候,图片和场景服务于文字的感性表达。我们可以直觉的感觉一篇文章很有价值,但是除了很嗨很嗨的感觉,还是有怎么转化这种特定场景中的感受到自己的早上?家庭?职场?热情的传递,智慧的感悟,怎么放在自己能看得见的,体会到的,能记录和反思的一个个动作中?
以我自己的生活为例。我怎么运用美的一点概念的——简洁就是美。
我在生活中,让文字尽量符合多一字是否多余,少一字是否影响理解?不影响理解的话,那么尽量少说一句概念,多讲一个例子。
在能用图来解释一个功能时,我就用截图,看到它的具体位置,它的分类所在区域,它如何使用。三个维度的解释,能用视频,就不用文字。能举例子,就少讲概念。
因为抽象的概念,不能感受到,就不会被重复的使用到。而具体的例子,因为多了用法的描述,效果的感受,所以常常能被记忆起。一个概念,简单介绍。而例子,却是越多越好,越直接,越常见,越综合了各种的误解和正解的对比,那就是极好的。
在家庭中,运用图来管理的事,就不要写文字的规则。比如,用一个禁止的符号,对常见的行为进行约束。用一个竖起的大拇指,对惊喜的优点进行赞扬,登记积分。
在总结的时候,做行为归类,提炼出好恶的倾向性和原因。这样,就不必纠结于千变万化的具体行为是否合适,而从普遍适用的规则,来让行动和决定变得易于判断。
在思维中,加入知识点。在逻辑中,加入感受。这就好像用左脑和右脑的协同效应,一个善于归纳总结,一个善于联想和体会。我们从书上,上课中,能听到的精华和干货,都是归纳总结的重点,而要记住它们,应用它们,就要代入感,就要从感情上接纳和跃跃欲试的去拥抱——不管是方法论,还是金句,从参考到思考,就是从他人迁移到自我的过程。
你的代入感越强,你就能越快的进入状态,迁移知识就越容易。而我的体会是,本质是一种跃跃欲试的情绪在推动我的好奇心,一种想改变和挑战自己的信心在像鼓点一样,咚咚咚的敲击和鼓舞着我的热情。
知识迁移不是干巴巴的总结,而是从每一个细节去丰富,润色一张地图,属于自己的知识地图,经验地图,感受地图。细细的描述和增添,从起点到终点的每一条线,每一处景,观察和记录沿途每一株花的娇艳,吐露着属于你自己气息的芬芳。
这是一个从理性,到感性,再不断升华,变得逐渐熟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反复,有疑惑,有阻力,也要有决心的力量。一次不能做到完美,可是不断的做,就能在做的过程里不断迭代,变得更加高级。
知识迁移是一个探索自己的过程,而它虽然不那么舒适,可是充满了意义——这就是为什么它会带给人热情的力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