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天:第一章 解决人生焦虑的小学问
何谓“小学问”是促成我读这本书的原因之一。
作者之一邱晨开篇认为焦虑就是干着急,用自身的经历予以说明,即便是“1万小时定律”,他也认为是“用时间给信仰充值,越充越焦虑”。在这个过程中他既体会到了毫无起色越发焦虑的状况,也经历了诸如“小宇宙爆发”飞速提升的过程,使他察觉到具有特殊属性的知识才能带给人完全不同的感觉,等量知识之间的差异并不能等同于同样价值的金钱之间的差异。他总结效用较高的知识的属性如下:有应用场景解决;有解释力;可迁移;足够小。他认为小的学问强度低,如润物细无声,容易被人接受。但碎片化知识的弊端,作者认为可用模块化解决,同理可用主题来组合体系。适当的焦虑有助于学习,“与焦虑同行才是《小学问》的核心目的。
马薇薇则说,拆解焦虑就是在分析问题,是迈出有效学习的第一步。”把焦虑弄明白是唯一让你不焦虑的一个方式“。我与作者有同样的坏习惯,就是在别人学习的时候焦虑,而提到”带着问题学习“,学的时候不能忘掉这个目的,不能忘掉当初的问题,但我们是不是会陷入另一个弊端--只学会了零碎的知识呢?就比如说我要了解”辣木籽“的好处,度娘一下,了解了就完了,然后呢?然后就没有然后了。通通只是知道了而已,对树木、环境、种植、效果,对人体作用的源头这些问题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我们只是知道了就知道了。掌握的程度也只不过限于闲谈,没有体系,没有深入,据此或许也同时陷入了另一个误区。
周玄毅说:这不是一个小时代,这是一个小学问的时代。1999年互联网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传统的一些方法面临淘汰会引起焦虑,人工智能导致碎片化的学习成为最高效的方式。将多领域知识重组为更符合我们实际生活的知识,以解决某些困境,他认为这些类似经验之谈的小学问,具有如下特征的:碎片化,实用性和延伸性。他用孙权接掌孙策,”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来说明小学问的特征,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的现象:经过别人加工、整理、消化,重组、灌输给我们的知识,在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加入了他们自身的观点,是否是我们每一个人真正需要的,并没有一个真正的标准来定义,这也是它的弊端。
黄执中说:小学问就是把知识积木化,碎片化对积木来说意味着灵活。作者认为所谓的碎片化其实都是积木化。我并不是很赞同这个观点。积木对于我们想要拼成的形状来说是不可缺少的,是固定的。即使积木的形状可以是千万种,但对于将要形成的某一固定形状,我们是可预测的,只不过图形的排列不同而已。我认为碎片化是相对于更小的知识而言,而积木化则同时考虑了更高层次的交集。对于经过别人咀嚼过的知识强行灌输于我们,并没有通过我们认真思考、过滤,此时接受这个知识是否也只是碎片化呢?所以作者在此提出当今的知识是积木化,是否只是换个名词呢?对于如何将系统下大块的知识变成可供拼接的,这个过程才是重要的,这个过程也是个思考、吸收、消化、转化的过程,如此才能真正成为我们每个人自己的知识。
本书内容通俗易懂,没有晦涩难懂的辞藻,也没有空洞乏味的大道理。相反,如此平易近人的言语,如春风拂过杨柳岸,缓缓般已让我们沉浸其中,不失为一本好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