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总是听到有人抱怨说,我本来挺高兴的,发生了一件什么什么事,把我的情绪弄得很糟糕,这一天都别想再平静了。或者,他怎么可以那样对我呢?好心当成驴肝肺!我好生气呀!
人是群居动物,任何人的生存也不可能离开其他人,只要有人的地方,不好的事情每时每刻都在发生。可是这样就代表人们必须受到坏情绪的侵挠吗?未必!就看你怎么去理解发生在你身上的每一件事了。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情绪问题:
你能准确把握“对事不对人”的含义吗?
一个朋友郁闷了好几天,因为她对自己的年终绩效总评得分不满意,这个得分是直接和年终奖金挂钩的,于是她跑到直属领导那里去诉苦:“我和大家的关系都不错啊,我还经常帮别人干一些不属于自己份内的活儿,为什么我好心得不到好报啊?”
直属领导问她:“如果让你在10分之内给自己的工作能力打分,你能打几分?”
她想了想说:“6至7分吧。”
领导笑说:“大家给你打的分数也和你自己估计的差不多,你有什么好抱怨的?”
其实这个朋友就是没有分清工作能力和为人处事的区别,她以为为人为好了,分数就可以上去,但是公司是个展现工作能力的地方,同事们为她的工作打分不够高,她就以为是她这个人受到了威胁,连带着就会考虑到个人价值上去,她以为自己是低价值,或者没有价值的。这样一来自然就很郁闷。
有人说低价值感的人总会感觉处处受到排挤,这话对也不对,对是因为价值感确实是要靠自己才能提升的,跟别人怎么对待你无关;不对是因为,如果稍微调整一下认知,就不会再有受到排挤或受到不公对待的感觉了。
要调整这方面的认知也很简单,那就是把人和事分开,某件事情做得不好,是因为能力、方法或对事物了解不全面的问题,而跟你这个人是什么样没有一点关系。弄明白这一点,当你再被指责的时候,你可以很平静地寻问对方:“我哪方面做得不好,请你指出来。”如果对方确实是一个对事不对人的人,他很可能铮铮有词地向你表达你哪儿哪儿没做到位,这是好事啊,你捡了个不要钱的师傅,还不马上把他说的记下来,回头自己做功课去!能力这玩意儿不像身高和长相,长什么样就什么样了,只要你摸对了脉络,能力提高不要太快啊!
但如果指责你的那个人,他根本就说不上来你到底哪儿做得不好,那他很可能就是在针对你本人,他是对你不满意,他一看见你气就不打一处来,想着法儿地找你的茬。这种人无论在职场还是在生活中都有存在。可他看不上你就代表你不好吗?他其实是觉得他自己不够好!回应这种人其实也蛮简单,只需说一句:“有事说事,没事不要进行人身攻击!”保他马上闭嘴,闭不了嘴也至少会想一想你为什么会说这话吧?其实这也是在变相告诉人们,既使你再不喜欢一个人,也不要去攻击他,因为攻击是双相的,你怎么“攻”出去,对方就会怎么“还”回来,最后受伤的还是你自己。
室友和我对着干,气死我了!
一个读者给我留言说,她和另外一个女孩合租一间公寓,每天固定的时间公寓里会供热水,她每次去打热水的时候都会帮室友带一壶回来,但是室友却从来没有帮她打过热水,她就觉得室友对她有成见,随后她越看室友越是贼眉鼠眼,一气之下,她趁室友不在的情况下把室友的床单扯了下来,那床单是她借给室友用的,她想反正是自己的床单,现在她不愿借了,完全可以收回。但是随后的一天她下班回来,却看见她的衣物被室友从柜子里清出来了,因为那柜子是室友买来的。于是两人大吵一架,都觉得自己是受委屈的那一方。
这其实是有关敌意的问题。敌意来自于控制:我希望你怎么干,你就得按我的想法来,不然的话,你就是对我有意见,你对我有意见,我还能对你好言好语吗?那岂不是显得我太软弱了!
很多时候我们觉得某人对我们有成见,那是因为我们对他人有成见在先。这就像疑邻盗斧,怀疑邻居偷了自己的斧子,他的所有行为都像是偷了斧子的表现;某日找到了自己的斧子,证明不是邻居偷的,再看邻居,他的所有行为就又不像是偷斧子的表现了。
如果我们可以正确、客观地评价别人对待自己的行为,很有可能就不会产生敌意,敌意这种东西也不会像硬邦邦的石头在两个人之间扔来扔去。比如给我留言的读者和她的室友之间,如果读者能想到这一点:室友不打水,很有可能是她不懂要主动做些什么,在成长中她一直是受到照顾的那一方,她也觉得被人照顾是个很平常的事;并不是说你为她做了什么,她就一定会回报你同样多;你觉得不爽,完全可以不再替打水,而不是通过其他行为去报复她;或者还可以明确向她要一个答案:你为什么不替我打水?你是对我有意见吗?无论她回答什么,至少你明白了她不打水的原因,下一步怎么做就很容易了,这就是沟通的作用。很多敌意产生的原因大都是因为误会的存在。
朋友沾小便宜、同事要求我替他加班,我总是受到欺负的那个人!
我有个亲戚是个好性子的人,家庭条件也不错,跟朋友出去吃饭,基本上买单的全是她;去国外旅行一趟,朋友们都让她给代购衣物,如果买的不合适,免不了埋怨几句;她虽然嫁了个很有能力的老公,却一直标榜要做个独立女性,做着一份不咸不淡的工作,最重要的是,她的职位并不太低,可就是有一些同事麻烦她做些这事那事,她很不高兴,拒绝的话也不知道怎样说,只好自己生闷气。
这类问题就牵扯到边界了,它说明的是“你是谁”,以及大家会不会尊重你的问题。某些人总爱沾你便宜,是因为你有便宜可沾,不沾白不沾;让你代购物品,买得不合心回来还得埋怨你一顿,是因为你给大家的错觉就是“我可以无条件为你服务”;工作中受人指使,也是因为有这样一种潜意识在作祟:拒绝你,是我错了。
解决这种情绪上的不快,一定要明确告诉别人,你的边界在哪里,如果你不说,也没有任何行为表现,别人就摸不清哪是你的边界,自然就不会在你的边界前及时止步,说白了,就是尊重你。有句话说得很好:尊严是要靠自己去捍卫的。
不要怕拒绝别人会带来什么恶果,被拒绝的人当然会不高兴,可是他高不高兴需要你来负责吗?一个人只可以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同样一件事,不同的人选择高兴还是不高兴,完全由他所站的角度所决定,跟旁人真的是没有一点关系。
某些人对你真的那么重要吗?以至于你一定要取得他的认可?
我去医院看望一个朋友的父亲,这位父亲因突发脑溢血住进了重症监护室,在外陪护的人有这位朋友的叔叔、阿姨、姑姑,惟独不见朋友的妈妈。朋友的叔叔姑姑们就开始埋怨了,说,老公住院,老婆都不来伺候,这叫什么事啊?可这位朋友却非常理解她妈妈,她说她妈是公司高管,现在公司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项目需要她妈妈去盯,而且她爸住监护室一天造进去不少钱,要是没有她妈,这些钱都不知道从哪儿出。我问:“这些事你姑姑们都知道吗?”她说:“知不知道又能怎么样?我妈说了,跟不必要的人不用解释那么多,解释还不是为了争取理解?就算他们不理解对我们又有什么关系?他们愿意陪护,我谢谢他们,不愿意就走,没那么多道道儿可讲。”
这一段对话给了我很大触动,因为现实生活总会听说一些“你一定要理解我”这样的事情,比如大学毕业后的儿女选择留在大城市,有着自己喜欢的工作,和自己的生活圈子,但是父母不认可,劝说儿女:“你做的那是什么工作啊?朝不保夕的,还是回来弄个事业编制比较好。”做儿女的就会很郁闷:为什么父母就不能理解我?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不行吗?
没人规定你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问题是,你为什么一定要让别人认识到你做的事情是有价值的呢?每个人的价值观都不一样,任何人都有权利坚持自己的立场。别人不理解你,不代表你可以不理解自己,也不代表这件事情你不能去做。当你去希求别人的理解时,也即是说,如果对方不理解你,你就会失望,这是一种达不到目的的缺憾,而你被限制在这个缺憾中,你的心情自然畅快不了;反过来说,当你不乞求任何人的理解呢?你是不是就不用被某种缺憾所限制?你是不是自由了?
想要做到这一点也非常简单,那就是跟任何人,包括父母,在心理上拉开距离。很多不好的情绪的发生,比如愤怒,感到被控制等等,都是因为人与人的关系太近了,甚至纠缠在一起。拉开适当的距离,关系就会松闲一点,以致每个人可以转身自如,行走便利,不会被任何人侵犯到,也不会侵犯到任何人,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立。
以上是一些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情绪困绕,有没有哪一样你可以对号入座?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