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
1、最近读到一本书,是分享学霸如何应付考试的。关键词没错,就是“应付”,这与之前读到学霸分享如何学习,是属于另一条跑道;
2、有人评论这是应试教育下的产品,但不管如何,看到了用不同的方式达到同样的目的——为了分数,挤占名额;
3、学习的目的可以是为了掌握解决问题的本领,也可以是为了分数过关上岸。但只要有考试、考核的存在,最终的目的地都会相同;
4、如何学习,是一个特别宏大的题目,读过很多本相关的书,各式各样的建议和分析,从生理到心理学,再到行为学都有囊括;
5、当看到有人把学习放下,专门以应付考试来对待。而应付考试的过程,学习反而成为了附属收获,同样也掌握了知识,这让自己看到了另一个角度;
6、下一步行动:
(1)应试教育总要分数门槛,于是觉得学习太难。但为了追求分数,不再为学习努力,转移注意力到抠分上,这的确是一个好思路;
(2)以出题者角度来思考,反而更容易找到学习要点。在困难面前,也可以反过来思考,解决问题需要考核哪几个关键部分;
(3)举一反三,为了达到目的,并非一定要常规的这样那样,要多思考是否有更直接的“不择手段”;
(4)殊途同归、大道归一,需要多检视前行的路上,是否存在很多主观的“我觉得”而排除了真正的方法;
【二】得舍
1、在人生的旅途中,“得”与“舍”似乎是相辅相成的,它们既是收获的喜悦,也是放弃的勇气;
2、得,它是人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之一,代表成功、成就和满足。过度的“得”往往伴随贪婪与执念,容易让人迷失自我,会建立过多的因果关系成为熵增。所以“得”也隐含了失去纯粹的危险,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缺点;
3、舍,在人们眼中或许意味着失去、放弃,带有几分无奈与哀伤。借鉴断舍离的哲学,适当的“舍”能够让人轻装上阵,拥抱新的可能;
4、随着年龄成长,发现“舍”是成长的必经之路,也是内心成熟的体现。所以在另一种层面上,它也成了促进成长与进步的宝贵优点;
5、深化对“得舍”的理解,认识到每一次的“得”都伴随着潜在的“舍”,每一次的“舍”也都预示着新的“得”,因此我们并不能割裂来看两者;
6、下一步行动:
(1)在做决策时,应全面考量,不为一时之得失所困。记住,“得舍”是相辅相成的,一味放大“得”也可能“舍”得更多;
(2)学会在“得”中保持谦逊与感恩,珍惜每一份收获。也要勇于在必要时做出“舍”的决定,放下负担,主动斩断因果,迎接新的开始;
(3)在人生的各个阶段,灵活调整“得舍”的策略,不应以固定不变的态度对待。既要勇于追求目标,也要懂得适时放手;
(4)类似盈亏同源,不要为每一次的“得舍”挂碍于心,保持在当前阶段“得舍”策略的一致性;
【三】救命稻草的启示
1、将要溺水的人在尚有力气时,抓到什么都会当成救命稻草,这与病急乱投医属于一种现象;
2、这是由本能控制的一种心态和行为模式,不仅只是出现在生命危险之际,尤其在面对突发疾病或巨大困难,手足无措时;
3、心理学解读背后的本质,是人们对危险和困难迫切地恢复渴望,来自无助和焦虑,所以会产生“只要能快点好起来,什么都愿意尝试”的心态;
4、可见是因为焦虑而失去理性判断,采取不切实际或未经证实的行动。因为在急迫时刻,无法做到冷静,所以会盲目地追求各种可能性;
5、下一步行动:
(1)在面对生活中的各种困难和挑战时,要保持冷静和理智。只有觉知到自己的急迫、焦虑心理,才能提醒自己恢复理性;
(2)这其实也是一种与情绪的拉扯,需要经历很多的磨炼和尝试,在情绪升起并掌握主动时,马上开启RAIN四步;
(3)任何的方法和技巧,都不如在最开始让自己“缓下来,停下来”重要,只有先打断迫切心理的前奏,才有执行下一步的可能;
(4)只要条件允许,就要使用深吸缓吐的方式先处理情绪,待能开始谨慎思考时再琢磨整个问题;
(5)如果已经被情绪裹挟,不冷静走到了病急乱投医,只要意识到这点,就要提醒自己忽略沉没成本及时止损,先回到解决问题的开始;
【四】做了总有回报
1、观察周围人做事的过程中,发现大家对于躬身入局的做,有很大程度差别;
2、有些人总是浅尝辄止,轻易放弃,似乎更多的行动都在脑子里计划。还有些人虽然在行动,但却充满怀疑,行动缺乏力度;
3、审视自己的行动,会受到前期决策的拖累,在看不清整个做的过程前,行动不够果断;
4、但见到更多的现象是,因为短期内看不到成果而动摇做的意愿,估计这也是人性短视、即时满足的体现;
5、影响行动开始的重要一点,是对行动后的回报预期,无利不起早自然就无成果不行动;
6、有时候我们觉得没有回报,其实只是没有看到回报的真正形式或者还没到收获的时候,更甚至一个否定、差的结果,这其实也属于回报、回复(“此路不通”也是回报);
7、下一步行动:
(1)记录践行 “做了总有回报” 理念三步,行动(积极投入到各种尝试中,不怕失败)、坚信(要改变以短期结果评判的习惯,坚信长期持续行动必然有回报,尽量多地挖掘行动中的积极因素)、坚持;
(2)在回顾行动过程时一定要代入到当时的情景、环境,之前常常忽略行动中的外部环境因素,只盯着自己预期结果。所以只要行动了,不管最终的反馈是什么,那些都要当成是回报(重新定义行动的回报);
(3)针对坚信与坚持这两步,要大胆想象回报的形式,小心保持行动的节奏。不要指望短期行动就能看到成果,可以用 “迭代环” 的方式持续行动;
(4)干扰“做”的关键就是害怕失败、担心没有预期的回报。通过之前的认知修正,保持自我解释权(失败并不是贬义词,没有预期的回报不等于没有回报);